中山连年被惠州、珠海等城市超越,怎么办?
(2023-01-18 09:56:55)
标签:
财经股票时评房产 |
热焦点评(23-6):中山连年被惠州、珠海等城市超越,怎么办?
彭澎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
题外话:中山连年被珠海等城市超越,工改也许是重振雄风之举。中山推进一年的工改攻坚战,既是解决工业用地的低效使用问题,也是改造传统产业,解决能耗高、污染大、产值税收贡献低的问题。尤其是集中体现为“低效工业园改造”上,大量的锌铁棚厂房在珠三角已经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工改势在必行。
早年是东莞最早推行“腾笼换鸟”,同时推行“双转移”,从十多年发展情况来看,东莞的产业升级比较成功。近些年是顺德的“村级产业园改造”,既有“腾笼换鸟”之意,也有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作用。其经验在佛山以及其他地方都在推广。中山传统产业升级也面临着类似情况,而中山的GDP排位前些年被惠州超过,近两年又被珠海等多个城市超过,压力很大。但是,中山人均GDP仍然排在全省前列,说明经济基础雄厚、民间较富裕。工改既有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有中山人不甘落后的求进求胜心。工改把切入点放在土地上,比较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的镇将之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显示了其重要性和带动性。
中山东西融合实验区是中山的一大战略机遇。去年7月,广东省部署中山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中山提供了再次崛起的战略机会。深中通道建设是中山东西融合实验区发展的杠杆。一旦2024年通车,中山将成为一个被广东省前三大城市围绕的城市。因此,中山提出“总对总、点对点”接轨湾区,并发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的“桥头堡”作用,展现了凤凰涅槃重生的态势。当然,明显的,中山与深圳对接是东西融合的一大主题,尤其是产业融合成功与否决定了东西融合实验区建设成效。对深圳来说,深中通道通过了一个全面辐射西岸地区的重大机遇,相比较东岸的东莞、惠州,西岸的土地空间大得多、成本也有优势得多。目前,已有不少深圳企业前往中山布局,深圳政府的态度也很积极。因此,中山迎来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面对矛盾与制约 中山如何走出新局面
2023-01-17 07:11:06 来源:
本报记者 姜业庆 张李源清
“中山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矛盾和问题制约,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必须用改革思维来突围破局。”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1月12日在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为中山市未来发展提出了总体发展规划。
中山市如何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谱写新一轮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新篇章?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工改是新发展必经之路
中山将目光聚焦在长期以来困扰经济发展的瓶颈“土地”上:一方面,土地资源越发紧缺,全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已近40%,部分镇街开发强度甚至接近70%,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几乎“无地可用”;另一方面,碎片化、低效性利用情况普遍。受土地瓶颈影响,近年来中山工业投资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在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友焕看来,工改是中山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唯一之路。“中山工改有其重要背景和原因。一是根据我们研究,中山土地开发强度超过42%,土地利润强度43%左右,这表明中山在土地存量上下功夫才是出路之一;二是目前中山土地产出相对低效,特别是传统工业产值和亩均GDP以及亩均税收都远低于周边地区;三是中山很多传统产业园区呈碎片化,需政府主导牵动。”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彭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中山工改“势在必行”:“这既是解决工业用地的低效使用问题,也是改造传统产业,解决能耗高、污染大、产值税收贡献低的问题。尤其是集中体现为低效工业园改造上,大量锌铁棚厂房在珠三角已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彭澎认为,中山GDP排位近两年被珠海等多个城市超过,但中山人均GDP仍排在全省前列,说明经济基础雄厚、民间较富裕。“工改既有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有中山人不甘落后的求进求胜心。工改把切入点放在土地上,比较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的镇将之作为‘头号工程’来抓,也显示了其重要性和带动性。”
“嵌入式”发展避免虹吸效应
去年7月,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正式批复。作为全省第六个、中山第一个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中山该如何接过这关键一棒、担起历史使命?
“深圳、广州、东莞,特别是前海、南沙发展优势太明显,深中通道打开后,究竟对中山产生虹吸效应还是外溢效应,就很考验中山发展思路和特色定位了。”黎友焕认为,推动东西融合发展最关键的思路,是要把中山发展框架纳入到东部发展体系当中,充分发挥中山优势,实行嵌入式发展;要把中山整个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放到以深圳为主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生态体系里,这才是重中之重。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规划中心副主任刘沛也曾表示,在“黄金内湾”(环珠江口100公里)与实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下,中山虽地域面积小,但区位优势明显,更应把自己摆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的格局中,充分发挥好核心“腰部”作用,进一步思考如何用好东岸创新资源,服务珠江口西岸乃至大西南庞大的先进制造基础,在当中承担重要的服务枢纽角色,抢占新时代区域发展新赛道。
要“跳”出中山看中山
“深中通道建设是中山东西融合实验区发展的杠杆,一旦2024年通车,中山将成为一个被广东省前三大城市围绕的城市。”彭澎认为,中山提出“总对总、点对点”接轨湾区,并发挥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桥头堡”作用,展现了凤凰涅槃重生的态势;尤其目前已有不少深圳企业前往中山布局,深圳政府态度也很积极,中山将迎来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黎友焕则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跳出中山来看中山,把中山发展放在新国际格局和新国内经济形势下,从整个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来谋划中山未来发展。中山谋划的格局不能太小,要有大气魄、高定位、远视野;二是以中山现有的产业基础为前提,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智能化和数字化嵌入等深层次工作,快速、高效优化产业链、价值链,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基地;三是中山发展需要有国际视野,需要懂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治思路的高端人才,所以在人才方面一定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