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适逢香港新特首第一个施政报告,香港如何与大湾区互动发展?
(2022-11-05 16:30:19)
标签:
财经房产股票时评 |
热焦点评(22-90):20大适逢香港新特首第一个施政报告,香港如何与大湾区互动发展?
彭澎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
题外话:中共二十大适逢香港新特首第一个施政报告,香港要获得新一轮发展离不开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动合作。那么,大湾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是什么角色?优势在哪里?显然,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样本。一个是大湾区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锋,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水平最高。二是这里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多个样本,深圳模式、佛山模式(南海模式、顺德模式)、东莞模式等等,甚至还有港澳模式可以参考。三大湾区已经可以整体上与世界级湾区和城市群比拼了,在对标中摸索了一些经验。
在香港特首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中,融入祖国发展成为重要篇章,在产业、人才、平台等各方面有诸多措施。在产业方面,香港如何与大湾区互动,优势互补?首先,要明确香港的优势,主要是科技与世界基本同步,尤其是高校。其次,资本市场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再次,专业人才、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以及在国际交往中经验更丰富。如果把大湾区当做经济腹地,无论是市场还是生产基地,在“产学研+金融”等合作中大有可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惠及香港基层百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中,香港民众如何参与?应该可以更有作为,要更加开放、更加便利。可以开放香港民众自由来往大湾区,自由就业、创业、置业、定居,并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实施“国民待遇”。可以先行开放深圳民众来往港澳当天免签自由行,以后时间逐步延长,区域在大湾区逐步扩大。
港澳在哪些方面可通过自身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特殊贡献?分享机遇?这涉及教育、科技、资本、国际交往、创业就业置业等等各个领域。
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大湾区内地与港澳如何协同,破解大湾区参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难点?香港如何破解自身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以及深层次矛盾问题?一是“产学研+金融”模式的优化,真正推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人民币、生产要素、市场机制的国际化。三是香港优势与大湾区优势的无缝对接,形成人才、科技、生产、资本、市场等的最优融合。
科技、教育、人才,在二十大报告中单独成篇,置于重要位置,香港在这些方面如何发挥优势,与大湾区内地形成良性互动?无缝对接是最高境界。广东不仅有大湾区,还有粤东西北,在共同富裕方面,广东未来应该先富带后富,轨道交通全连接,形成全省三小时通达。以点带面,重点扶持两个副省域中心城市,集中多建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人才凝聚平台,让人口更多就地城镇化和聚集。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沿海优势,大量开拓国际能源、材料、技术和市场。
共同富裕兼顾公平对港具现实意义
香港文汇报 纵横大湾区2022-11-03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进一步指出,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香港同胞从未缺席。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艷华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港澳同样不会缺席,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中「全体人民」便包括港澳台同胞。对香港而言,共同富裕、兼顾公平,在当下有着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东省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主任张振刚也表示,中共二十大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接下来,国家制定方针政策会持续将港澳纳入其中,也会惠及港澳民众。与此同时,香港通过自身连通全球、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独特作用。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有丰富的实践,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产业基础雄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大湾区在产业、市场以及『产学研+金融』等方面,都大有可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