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布“生态承载力”敲响警钟!
(2016-05-26 09:43:49)
标签:
生态承载力敲响警钟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超载 |
财经周评(16-25):广州发布“生态承载力”敲响警钟!
广州提出“生态承载力”的意义何在?
羊城晚报 彭澎 2016-05-24
广州市环保局发布《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征求意见稿)》。据称,这是首次提出“生态承载力”概念,广州未来发展将把生态承载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指标。
根据有关介绍,所谓“生态承载力”,就是以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两者的比值倍数来评估生态承载状况。生态足迹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按空间面积计量的支持一个特定地区的物质、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处理所要求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而生态承载力则是指该区域内能提供的所有资源的总和。
从测算的指标来看,涉及到土地生态、大气环境、水资源等承载力。测算的结果是,2014年生态承载评估发现除从化承载力平衡,其他各区(市)均超载。这当然有一个是否科学的问题。但全广州只有从化达标,确实敲响了全市生态警钟!
据测算,广州中心城区(包括越秀、荔湾、天河、海珠、白云五区)超载倍数较高,达17.2倍;其次是黄埔区,超载13.4倍;超载倍数最低的是增城,也超载了0.7倍。其中,黄埔区和南沙区超载主因分别为石化生产和电力生产。
联想到该局曾经发布广州关于大气污染源的报告,指形成市区灰霾的主因是汽车尾气和电力生产;郊区灰霾的主因则是电力生产和汽车尾气。是否可以认为,影响中心城区生态超载倍数较高的主要还是汽车尾气?至于黄埔、南沙超载主因是石化和电力生产,这似乎没有异议。
水资源则似乎又不同了。该测算指出,以本地水资源对广州市2014年、2020年和2030年人口的支撑情况来看,2014年全市水资源承载状况为一般状态,至2020年降为警戒状态,至2030年将再降为危机状态。这可能是该测算敲响的最令人不安的警钟了!
在这个描述中,广州市中心城区始终处于危机状态,南沙区持续保持良好状态。此外,黄埔区、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和番禺区承载状况呈不同程度的变差。至2030年,除从化区降至一般状态之外,其余各区均为危机或警戒状态。显然,广州治水的状况亦不容乐观!
有意思的是,该规划稿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总体战略和目标指标,声称计划到2020年形成有序的环境空间管控局面,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实际上,要让广州生态承载力处于一个良好状态并且逐步改善,必须找准影响广州生态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土地生态、大气环境和水资源环境的关键影响因素。
总的来看,影响生态承载力的无非是森林覆盖率、酸雨、水循环体系、化肥农药的使用、养殖业排放、重金属对土壤的渗透、废弃物处理、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的排放等等。
对此,广州必须加强森林绿地的规划与保护,并加大城市立体绿化体系建设;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的上马,加强对污染企业的整治;重新审视河涌治理,坚持雨污分流、管网改善、清除污染源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加强对农用技术的管理,加大土地修复力度;完善垃圾废弃物的处理体系、加强汽车尾气控制;加强河涌治理的合作等等。
据称,珠三角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与欧美国家差距最小,有望率先实现与发达国家同等经济水平、同等环境质量的区域。因此,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珠三角和广东省的龙头城市,应该率先垂范、创新治理。而这最关键的是把规划、法规落实到严格管控上去,加大处罚力度并使之日常化,这比怎么说都管用。
(作者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