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站欲谋“泛珠CBD”更需“退而结网”
(2016-01-25 09:34:11)
标签:
南站商务区泛珠cbd交通枢纽规划定位 |
财经周评(16-5):南站欲谋“泛珠CBD”更需“退而结网”
南站欲谋“泛珠CBD”更需“退而结网”
2016年01月20日 羊城晚报
□彭澎
广州南站地区规划五年内两次调整,从2011年的定位“华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4年变成“华南商贸中心”,再到近日提出的“泛珠CBD”,感觉是走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又好像是“螺旋式上升”。
新版规划的第一个亮点显然是“泛珠CBD”的新定位。
其实,南站之所以称“南站地区”就是因为有南站。也就是说,“交通枢纽”才是南站的主要特点或第一优势。2011年的“华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体现了这一特点,但太实,不说也罢;2016年的“泛珠CBD”则既离不开“交通枢纽”,又把“泛珠”和CBD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超越了“交通枢纽”,虚实结合。
记得多年前,横琴开发的第一波也提出过“泛珠CBD”的概念。当时是想学浦东开发经验,让泛珠三角“9+2”的地区都来横琴建一个平台窗口,从而带动横琴的开发。虽然其时泛珠三角经济区的设想刚提出来,可惜珠海仍是“交通末梢”。而南站地区则已经显现“交通枢纽”的特色。
因此,在第二版规划中,交通规划就提出了省内交通将实现“20/30/60”时空目标,并首次提到将广州南站与第二机场联动发展,依托快速轨道网络,打造服务南中国、辐射全世界的空铁联运综合交通枢纽。但定位却是较为含混的“华南商贸中心、面向珠三角、辐射南中国的现代化综合新城”。
第三版的“泛珠CBD”,要形成“泛珠合作平台+华南枢纽门户+综合商贸新区”,既回归到“交通枢纽”这一确切定位上来,又响应了国家政策层面再次强调泛珠三角发展的动向。
新版规划的第二个亮点是规划范围从南站核心区的4.5平方公里扩大到外围的36.2平方公里,这使得相关地区的发展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可控性。第二版规划大幅压缩地下空间是明智的;前两版规划都重视立体交通系统的构建也是非常切合实际的,尤其是与第二机场联运发展是吸取了南站与新白云机场分道扬镳的教训。
在当前房地产景气度降低、土地出让和开发变缓的背景下,在地区发展的前瞻性与可控性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防止乱开发、无序发展,必须加强地区规划的指引作用。因此,新规划方案留足弹性,在用地性质方面表示公示的地块用地性质为引导性内容。
新版规划的第三个亮点可能是南站大楼附近增加20宗住宅用地。这些年来,南站交通枢纽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但南站商务区的建设是有些缓慢的。其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人气不够。缺乏居住人口,谈何商务区、CBD?
于今而言,广州一江两岸的珠江新城、琶洲地区、国际金融城组成的“泛CBD”,也只能说珠江新城是建成了的CBD,而琶洲依然是一个半成品,国际金融城仍在起步区。南站要建成商务区、“泛珠CBD”仍是一个较为长期的事情。
因而,提出“泛珠CBD”的远大蓝图的同时,“退而结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多建一些居民住宅,让更多的广州人愿意去居住,才会引得更多的泛珠三角的人去居住、去经商、去创业,这才是“泛珠CBD”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作者是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