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南“住改商”只能限制性发展
(2014-03-17 10:00:36)
标签:
是我们专业性安全隐患疗法房产 |
热焦点评(14-41):广州天河南“住改商”只能限制性发展
彭澎接受《羊城晚报》采访
题外话:广州天河南“住改商”问题反反复复,最终也是默认,但楼上住家仍有些许不满,其实住家也是分化的。好静的觉得太吵闹,好升值的觉得带来许多收益。由于规划赶不上变化,天河商圈“住改商”难以避免。但可以限制性发展,比如不让搞多油烟的餐饮、不得高声叫卖等等,喜静则可以迁离,好在价高有得卖!
用第三方力量促进社区自治
2014年03月14日
探索旧社区管理新思路完
问诊篇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裕华 李雯洁
从“高尚住宅”到“小资天堂”,华丽变身“欧式小镇”又瞬间沦为“走鬼乐园”,六运小区十年一梦,乍圆乍碎,羊城晚报记者连日蹲点天河南社区,以连续报道的方式(详见3月11日A12版、3月12日A12版、3月13日A11版),展现该小区“八宗罪”以及各方真实情况,更在比对越秀区建设六社区中,深刻反思其得与失。最后,记者邀请城中公知为六运小区“会诊”,并对话天河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以求在复杂的利益博弈中,寻找“社区微改造”的落脚点。
三派会诊
保守派:
“医师”: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
“疗法”:限制发展“商”才有“住”的和谐
彭澎认为天河南一路“住改商”是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存在多头管理的复杂情况,以至于政府的态度与政策的发布多年来反反复复,甚至自相矛盾。一时规定只允许“住”,一时又规定只允许“商”,但实际上无论是哪一种极端的做法都不可能在这个特殊范围内实现。
天河南商圈的经济辐射力如此之高,楼盘的升值空间也非常的大,趋向于“商”的声音自然就越来越多。就商户而言,他们所追求的是完全的利益,例如一些餐厅,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油烟,而生意越好油烟自然就越多;但对于完全没有利益追求可言的住户,特别是二楼的住户,这些油烟对他们造成的就是非常大的困扰。永恒的利益矛盾造就了困局。因此,应该实施“限制性住改商”,即在原有的发展速度上加上一定的政策限制,防止过快的商业发展对居民造成的影响。
改革派:
“医师”:广州市社科院哲学院院长曾德雄
“疗法”:用第三方力量促进社区自治
六运小区存在问题不仅仅在于“住改商”,而在于随着“住改商”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中出现了各方管理失范、失衡。即使成立业委会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而且,鉴于该小区已经不是一个封闭式社区,原住户又逐渐搬离,剩下大多是老人家和租户商户等现实情况,要成立业委会以跟物管、居委会对话确实很难。其情况是复杂的,任何人提出意见、措施都只能是一面之词,因而,该小区需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把其作为一个社会自治范本,通过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寻找一个新的解决途径。现在有不少具学术背景的、专业性强的NGO都能充当这样的第三方。
当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费用不应由居民去凑,而需要政府支持,由政府购买服务实现。
若政府能在该小区尝试借助外力,实现“社区微改造”,提升居民幸福感,这绝对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激进派:
“医师”: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
“疗法”:要么联名上诉 要么搬离小区
六运小区存在一个很特殊的情况,这里是在房改以前就建成的,经过协商后决定不对一楼进行房改,而不房改就是为了所谓的“住改商”。整个六运小区所有的道路都是市政道路,所有一楼的户型都是公租房,哪有什么办法能阻止住改商?城管和房管都是通过正规的渠道公开招标获得的经营权,要从法律层面来说的确没有存在不合法的问题。但六运小区存在着许多诸如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小区居民一直都有想办法来维权却始终无果。
要真正达到和房管局博弈的效果的话,只能成立业委会,联合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通过法律手段,联名上告房管局。这个方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得到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支持。然而,这两个组织归根到底也会从利益出发,因为“住改商”带来了税收等系列额外收入,他们怎么可能会同意停止住改商?也就是说,想要阻止住改商根本就无解。
此外,在天河南一路这样一个地块打造所谓的“欧式小镇”着实好笑,天河商圈繁华至此,注定就是一个大商场。想要在这里建成欧陆风情的休闲居住小区根本就是奢望。居民若真想安心居住,还不如早早把房子卖了搬家吧。
编后
基层管理者的难题,触动着广州老社区改造的神经。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那样问题的老社区并不鲜见。本报将继续关注、探索老社区“微改造”的新思路。包括“三旧改造”,比如治理老城区专业批发市场乱象就可以探索用“微改造”来对居住环境进行升级,等等。
以“社区微改造”促“老区微幸福”, 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何裕华、李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