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周评(83):广州南站规划再改的是与非
广州南站规划再改的是与非
彭澎
羊城晚报 2013-11-06
近日,广州南站规划调整通过了规委会审议。南站规划在两年时间里再度修改,其中有切合实际的内容,也有匪夷所思和难以把控的地方,值得关注。
首先,南站发展的总体定位不能太过于空泛,更不能如游戏一般。新规划提出,南站地区定位为“华南商贸中心——枢纽乐享活城·岭南魅力之窗”。这虽然比旧规划提出的“华南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有气势得多、有噱头得多,却难免空泛、难以捉摸。如“华南商贸中心”往往指一座城市的定位,除非是一些卖场炒作,一个区域很难拥有这样的定位。而且,这个商贸中心需要哪些行业来支撑?与广州定位为“国际商贸中心”有什么关系?何况,南站基本上是客运站,商贸中心没有货运依托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而“乐享活城”更是把网络语言用于城市规划,像是80后、90后学弟、学妹的课程作业的产物,让人难以准确把握,更别说以此指导城市建设。“岭南魅力之窗”也有点莫名其妙,是建筑风格,还是文化遗产?南站区域有多少岭南文化的元素?
其次,南站地下空间面积减半,减商业合理,减停车场就不合理。南站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但地下面积却减少了。南站地区确定了五大地下空间功能:交通、市政、人防设施、服务业与科教文卫功能,形成“两轴一廊多节点”总体布局结构。而原先南站号称要建比珠江新城地下空间还大的“广州最大地下城”,这在如今许多地下空间空空荡荡的情势下完全是异想天开!这次调整规划减少地下空间面积,如果是减少商业地产面积,那么是合理的;但如果减少的是停车场就成问题了。毕竟广州缺的是停车场而不是商业地产,而南站增加了地面建设用地和容积率,停车位可能成为今后的一大难题。
再其次,南站减少居住人口,增加就业人口,将吸引什么产业和从业群体?新规划显示,减少居住人口1.18万人,调整后为17.52万人;增加就业人口6.74万人,调整后为33.54万人。南站地区将重点发展商业贸易、商务服务、专业会展博览(展贸+名优特产)和休闲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并更加突出商业贸易、专业会展博览产业;将设立广东省名优特产展贸中心、全国各省名优展贸中心和全国各省驻穗商会中心。这也就是“华南商贸中心”的主要内涵。这样的商贸中心,第一个冲击的是琶洲地区的展贸中心定位,虽然强调名优特产,但琶洲展贸难道不做名优特产?第二个冲击的是珠江新城等许多CBD的总部经济定位,虽然强调是各省驻穗商会中心,但实际上是想吸引商会总部进驻。而这些商会一般都选择交通方便或离中心城区更近的地方,毕竟要办事、要出行。南站在出行方面倒是便利,但办事则短期来看未必。更让人担心的是,吸引产业人口入住,减少居住人口,在目前来看确是南站的现状所致,但是否也与限购不限商业地产有关呢?而南站目前开发的楼盘项目都是清一色的LOFT,走亦商亦住路线。这种产品更适合小公司和SOHO一族,是创意中心的模式或小商业路线。
南站新规划强调60分钟内通达泛珠三角主要城市、20分钟可直通机场等配套交通体系,倒有些像“华南陆路交通枢纽中心”的模样。把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搞好了,其他什么产业、人口等交由市场选择可能是最终的路线图。
(作者是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