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坦沙要当“小新加坡”应避免成了“概念炒作”

(2012-12-12 23:30:16)
标签:

小新加坡

开发模式

大坦沙

房产

财经周评(12-66):大坦沙要当“小新加坡”应避免成了“概念炒作”

 

大坦沙要当“小新加坡”应避免成了“概念炒作”

羊城晚报2012-12-11

□彭澎

近日,广州中心城区第一大岛——大坦沙宣布要用10年时间变身为“小新加坡”,这既标志着这个“更大的二沙岛”的整体改造正式启动,也在全市范围再出现一个新的开发热点,而各大媒体都以“小新加坡”称之,显然又是一个“新加坡style”正流行于广州政界、规划界和房地产界的例证。

记得早些时候,大坦沙的开发是要打造为“广州的曼哈顿”,定位为国际花园社区、城市商务休闲岛。而今仍然定位为“城市岛”,但却将“曼哈顿”改成了“新加坡”。据有关信息,是要引入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先进规划理念,确立“城市岛”的更新发展模式。

首先,所谓“城市岛”是指城市中因江河湖海围绕而形成的岛屿,相对于整个城区来讲只是小部分。而“曼哈顿岛”有近60平方公里,160万人,虽然相对于纽约来讲可以称为岛,但实际上没有多少人把它当成岛,在规划上也没有怎么把它当成“城市岛”来设计建设。新加坡则有700多平方公里,500多万人,虽然相对整个马来半岛来说是一个岛屿,但也多称之为“岛国”,很少有称其为“城市岛”的,毕竟整个城市都是岛,而非岛是城市之中一部分。就如广州的海珠区在形态上也类似岛,但因有100平方公里,150多万人,相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其规模太大,不称其为岛。大坦沙仅35平方公里,可以说是真正的“城市岛”,但却与似是而非的曼哈顿、新加坡这些所谓“城市岛”相提并论,只能说是规划人士的概念炒作。

其次,从“广州曼哈顿”改为“小新加坡”,最大的理念转变应该是开发密度降低。从披露信息来看,整个大坦沙改造后的绿地率高达43%,确实体现了低密度的开发思路,这倒与新加坡相仿,而与曼哈顿无关。根据有关数据,广州市绿地率达44.4%,而新加坡的绿地率为50%,可是老百姓的感觉却差别很大,皆因广州面积达7000多平方公里,是新加坡的十倍,远郊区人口密度小得多、绿地占比也多得多。而越秀、荔湾、海珠、天河四大中心城区的绿地率都在30%左右,与新加坡相比就差很多了。因此,用一个几平方公里的“城市岛”去与一个700平方公里的“岛国”比绿地率是有点古怪的。

再次,广州提出发展新型城市化,借鉴与创新都是不可少的。大坦沙提出学新加坡,除了低密度的规划建设之外,可能更主要的是有“广新深度合作”。据有关信息,作为合作项目,将融合新加坡在软件和硬件建设的经验。但我更看重双方在软件上的合作,尤其是学前教育、社区管理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的城市建设不能只学习新加坡,否则,在借鉴模式上容易产生路径依赖,而将其当成概念炒作更不可取。实际上,兼收并蓄才是正道,近在咫尺的香港、澳门也有许多可学的东西,而城中村改造等模式基本上是学不来的,即使新加坡历史上有城中渔村改造,但中外差异太大,只能自己摸索、总结、创新、再创新。

(作者是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