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筒如“鸡肋”可以放弃为主
(2012-07-17 23:02:12)
标签:
龙津西路邮筒电邮短信荔湾湖公园杂谈 |
热焦点评(12-141):邮筒如“鸡肋”可以放弃为主
彭澎接受《信息时报》采访
题外话:在电邮、快递、短信、无线通信等等发达的现代,邮筒几乎就是“鸡肋”。建议大部分取消,保留几个接收较多信件的作为“文物”使用,并有邮局留下一个。不必再为它花费太多少了……
书信少了 邮筒还在等待谁?
2012-07-10 来源: 信息时报 |
龙津西路155号门口的邮筒底部已开始整圈生锈并脱节,在路边摇摇欲坠。 |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高化艳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郑启文
科技,淘汰了些什么?书信,曾是浪漫而贴心的交流工具,但现在手机、电子邮件、QQ等多种快捷的信息传达方式早已取代书信了,信件渐渐淡出生活,成为记忆。没有了信件,邮筒要等待谁?街头孤零零的邮筒,有时甚至成为了路障。近日本报报道了应元路27号对面的邮筒底座铁皮腐烂,邮筒的门长期被打开的新闻,不少街坊向本报报料反映市区还有不少被废弃的邮筒,有街坊甚至认为邮筒已成为鸡肋,还要花钱维修,不如撤掉。
六二三路与珠玑路路口
邮筒底部有缝,有人从缝中偷信
应元路27号对面一个邮筒底座铁皮严重腐烂,筒身歪斜欲倒地,邮筒的门长期被打开,信件还未寄出已被雨淋湿,且容易丢失。本报报道后,引起街坊广泛关注和谈论,邮局工作人员立即前往查看,并更换了新的邮筒。
而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残疾”邮筒。7月8日街坊薛先生反映六二三路与珠玑路路口处有一个邮筒底部锈迹斑斑,并裂开一个较大的口子。记者来到后看到此处高一米多的绿色邮筒筒身还比较结实,但底部裂开了长十多厘米高二三厘米的缝隙,缝隙旁边的铁皮锈迹斑斑并且严重腐烂。薛先生说:“这个邮筒放在这里好几年了,出现裂缝现象已有一年时间,并且裂缝越来越大,每次下雨邮筒底部都积存不少雨水,担心会淋湿信件。”住在附近的街坊丁姨表示:“我曾看见有人从缝隙内伸手取出他人信件,这样容易使寄信人的隐私被暴露,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修补邮筒或者将其搬走不再使用。”
荔湾湖公园门口
邮筒掉皮生锈,在街头显得孤单
在荔湾区龙津西路155号即荔湾湖公园门口,也有一个邮筒,其底部布满红色铁锈,筒身多处绿色铁皮掉了下来,附近一名卖凉茶的女士说:“平常不写信,没怎么注意这个邮筒,不清楚筒底何时生锈的。”街坊马小姐指着邮筒掉皮处说:“觉得邮筒变成这样挺难看的,有不少国内外游人前来逛公园经过这里,如此破旧的邮筒影响城市形象,不知道这些老邮筒是否还有人在管理,也不知道是否有邮递员每天打开信箱取信。”
文德路第十三中学附近的邮筒底部也是布满一圈红色的锈斑,同时记者在恩宁路等地看到街头孤立的邮筒已落满厚厚的灰尘。
不关心邮筒
年轻人:有十年不写信了
连日来,记者采访百余个街坊,发现90%的人表示最近这几年很少写信,也基本不注意街头邮筒的存在。在文德路采访时,记者询问一位30岁左右的先生最近是否写信时,他一脸惊讶地回答:”写信?哎呀,我差不多有10年时间就不写信了,只有在外地旅游景点给亲友邮寄一些景区明信片,其余很少使用邮筒。不过去年春节收到大学同学写来的信件,感觉很意外很喜悦,不在于信件的内容,而是信件本身让我穿越到了10年之前,上高中的时候和亲友依靠写信联系的年代。”
而刘小姐说,来自湖南的她10年前还通过书信与家人保持联系,但眼下都是靠手机了,对邮筒这类邮政设施也不再关心。
采访中甚至有不少街坊不知道家附近是否有邮筒,以及邮筒是否完好无损。
撤掉邮筒
街坊:维修要钱使用率低
应元路27号对面的新邮筒投入使用后,不少街坊赞扬邮政工作人员较高的工作效率,但也有街坊有不同的看法,街坊马小姐说:“换一个新邮筒还需要不少钱,假如广州街头破损的老邮筒都换成新的,肯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家都很少写信了,邮筒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不如干脆撤掉。”
街坊薛先生说,六二三路与珠玑路路口的邮筒之前已经多次损坏,邮政部门也多次重新上漆、换锁等,可是因为风吹雨打,这次又损坏了,“每次维修都需要不少钱,若使用率很低不如取消此处的邮筒。”
龙津西路马先生说,他家旁边虽然有邮筒,但是他很少寄信,也很少见有人来寄信。“现在绝大部分人的联系都是通过电话和网络,又快又方便,写信多麻烦,街头的邮筒可以缩减数量甚至取消,以节省资金。”
邮筒不能撤
老人:每年收很多信很享受
而家住陈家祠附近的中学语文老师陈女士则持不同看法,她表示:“我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每年都会收到学生们从各地寄回来的信件,晚上灯下慢慢品读,很是享受。并且我也喜欢写信给学生们,诉说广州的变化以及我现在的生活,觉得写信的时候可以驱除内心的浮躁,让生活慢下来,并且觉得写信沟通感情的方式也更加真挚,而街头的邮筒也方便寄信,不能减少更不能取消。”
李先生今年81岁,是一个退伍军人,他表示很多老战友不会也不喜欢使用手机,也不会用电脑,“我基本每个月都和老战友们通信叙旧,每次收信十分开心。”他认为,信件与电话相比“更温馨”,而邮筒已不单单是收纳信件的载体,甚至是一种独特的风景,一种心灵的寄托。
在广州一外贸企业办公室工作的邢女士表示,基本上每年的中秋节、春节等都会使用邮筒给客户邮寄明信片等联络感情。
看情况撤
专家:保留几个做“记忆”
对此,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表示,“手机、网络、传真等通讯方式十分快捷方便,也比较优惠,已成为日常沟通方式,人们较少使用街头邮筒发送信件,即使一定要用纸张传递的信息,也大多去邮局或者打电话让快递邮寄,因此建议街头的邮筒可以看情况取消,可适当保留几个作为一种‘记忆’存在。而邮局内的邮筒要保留,这样可以让人们多一种沟通方式的选择,是对人们通信自由权利的尊重。并且邮局的网点较多,城市交通较为方便,去一趟邮局并不麻烦。”
不会撤
邮局:邮递员每天仍会定期开邮筒
信件已不是人们沟通的主要方式,那么邮筒会不会减少或者消失?现在投递员是否还会每天开信箱?据广州市邮政局工作人员谢小姐介绍,广州市区共1500余个邮筒,虽然近年来邮筒的私人信件已经急剧减少,但商业信函增加很多,总体信件数量并未减少。并且投递员还会按照规定,每天定时开启每一个邮筒取出信件。
谢小姐说,邮筒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按照《邮政普遍服务标准》规定,在广州市区平均每0.5公里就有一个邮筒,郊区每1公里也有一个邮筒,邮递员在投递信件中会注意观察街头的邮筒是否完好无缺,若有缺损会报告给专门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