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围蔽期应如何确定?
(2012-06-30 23:16:06)
标签:
天河北路开挖业主单位猎德大桥拉链路房产 |
问政风暴(12-66):市政工程围蔽期应如何确定?
彭澎
此次猎德大桥系统北延线天河北路节点工程的施工地段,正是位于广州繁华的核心城区,这一地带在早晚高峰时拥堵非常。那么,造成此种拥堵的“城市病症”的具体原因何在?一是功能规划有缺失。天河北的商务、交通枢纽、居住区、体育中心等等功能太集中,导致庞大交通流量。当年天河规划更多是考虑单车社会,对汽车社会到来估计不足。二是道路设计上重干道轻小路。许多小路要么成为不对外的内街,要么成为停车场,减弱了通行功能。小路不畅,影响干道疏通能力。三是人流与车流争路。交通信号灯在一些大型十字路口发挥的作用需借助交警或协管,相应也使行车时间增加。
据媒体报道,该工程的业主单位广州市新光快速路有限公司介绍,工期初步计划为两年,待专家评审优化确定后将实时公布。目前可以预见的是,为期两年的施工过程将给附近市民的出行带来持续“阵痛”。这其中“两年”的施工期限当真是由业主单位说了算么?期限的确定应该是由何种程序来确定的?其中是否需要建设部门的审批和举行相应的公众听证程序?在我看来,施工期限应该由业主单位提出,但由于是重大市政工程,又是繁华市区,在工期的安排上要考虑尽量缩短时间,同时要考虑施工期间尽量少扰民。因此,可以引入听证程序或采取征求意见会的模式。让专业人士和社会相关利益方可以表达诉求,并形成监督。
据媒体报道,该工程牵涉到许多需要迁移的管线,如需要迁建天河北路一条东西走向的雨水渠。城市地下管线涉及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等20多种管网,多由不同部门各自管理维护。从以往的很多案例来看,城市道路被“开膛破肚”,形成“马路拉链”,与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不能有效的信息共享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各种管线分属不同机构,可以通过这个工程形成一种创新模式,让各机构协调行动,争取一次性完成施工,避免形成“马路拉链”。这涉及到各机构的资金下达,年度工作安排,施工组织等。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协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天河北路节点工程是在行政命令之下,暂停两年后再重新开工。而在2010年底,有官员表示“2011年一年都不准开挖马路”,此后类似的“禁挖令”也时有传出,乱挖马路现象却屡屡出现。对此,我们该如何反思这种行政命令之下政府治理思维?其实,“禁挖令”属无奈之举,本身就不科学。由于工程属不同部门,管线的更新换代要求不同。关键是地下管线工程的设计要便于施工,如果地下空间足够大,可以不影响地面。但地下空间太小,就需要开挖地面。如果开挖是施工必须的,那么就只能在施工时间上协调。现在信息化城市建设可能做到这一点。当前广州要建设智慧城市,比较少考虑地下管线的智能化管理。通过信息库将各种管线的的保养、更新、维护纳入信息共享、施工科学安排、开挖统一进行。
在广州,乃至全国,城市道路挖了铺、铺了挖的“马路拉链”现象时有发生,广受诟病。如被称为最“牛”工地的海珠广场地铁工程围蔽了整整5年多、越华路半年开挖六次等。“对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长远规划、科学管理”被认为是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的前提,对此,广州在这一方面可否有为和突破之处?
显然,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必须从硬件做起。但全面提升地下管网系统可能需要下很大决心,还涉及到大量的投入。当然,也可以采取较为中性的态度,对现有设施采取因地制宜的提升措施。学习西方国家尽量把管线埋在易开挖的绿化软土下。实在要开挖,只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工期、施工方式合理安排。这里面,既要有相关单位的责任感和文明施工的要求。还要各领域专家集思广益,提出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