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金融中心不能“新瓶装旧酒”
(2012-06-27 00:24:15)
标签:
广州区域金融中心新瓶装旧酒城市定位金融街财经 |
财经周评(12-21):广州建金融中心不能“新瓶装旧酒”
彭澎
名人
广州建金融中心:
不能“新瓶装旧酒”
多年来,广州坚持定位发展为区域金融中心,但也都自认这是广州的“短板”。最近,广州把城市功能定位为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但又不时提出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多少与证券交易所这个“主功能”有关,而广州几乎已经没有这方面发展的可能,于是广州就在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先是试图恢复上世纪90年代曾经风光一时的期货交易市场,后来又打算建立企业债和地方债的发行中心,然后又提出银行业是广州的优势,要求建立更多全国性银行。当建立“科技银行”不果后,就将广东发展银行改名为广发银行……
近期,广州似乎把着力点放在打造金融平台上来。其中之一是建设“金融城”和“金融街”。但是如果没有新的内容充实,金融中心的发展仍可能是“新瓶装旧酒”。如位于员村的国际金融城,如果仅仅是吸引金融机构总部进驻,则可能与长堤的民间金融街和珠江新城的金融服务区乃至开发区的金融创新服务区形成竞争;当然,如果中小金融机构进驻民间金融街,大型金融总部进驻国际金融城,金融后台服务进驻开发区,那么也算各有分工,但这种划分并不明确,现实中也不易操作。更何况,开发区的金融创新服务区与南海千灯湖的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也有同质化竞争关系,后者虽然原来定位于“金融后台服务”,现在看来也是各种金融机构都可进入。
更重要的是,目前暂时看不到多少新的元素输入到这些金融平台中。比如民间金融街,若“民间”就意味着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之类,那么它们恐难担当区域金融中心的大任;仅就它们目前的数量而言,由于资金量有限,借贷几乎供不应求,要形成民间借贷利率的“广州价格”几无可能。若都是小机构,要形成大格局的中心功能,就必须有大量机构进入,形成“小企业、大产业”的集聚效应。
至于“碳排放交易中心”倒是有点另辟蹊径的意味。广东省单位GDP节能降耗压力很大,尤其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困难多多。“碳排放交易”也许能发挥一些作用,但总的来说,新颖有余,短期内却难有大发展。更何况这并没有什么特殊政策,什么地方都可建类似机构。至于股权交易中心也是当前的热门领域,“新三板”将出台,各地都在打此主意。显然,哪里PE、VC多,哪里就有优势,这方面广州差深圳许多。
当然,面对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广州也不必妄自菲薄。但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找准突破口。简言之,在国家政策层面没有大的突破的情况下,广州的优势就是储蓄量大、银行业发达、金融机构众多。即使要整个金融业“新瓶装旧酒”,也可通过建“大瓶”,把大量的“老酒”、“好酒”装在一起,以量取胜。这也许是扬长避短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