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心沙“三合一”可能是合理选择
(2012-06-17 22:58:06)
标签:
东区市民广场城市名片商业运营免费房产 |
问政风暴(12-63):海心沙“三合一”可能是合理选择
彭澎
日前,据新中轴公司透露,海心沙西区将建设成观光休闲酒店,中区计划举办常态演出,而东区将进行集中招商,建成集文化、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业区域。“按照这种经营模式,预计明年就可实现免费开放。”
根据“珠江黄金岸线”规划,海心沙将被打造为集文化、旅游、休闲、企业会所、精品酒吧、游艇俱乐部为一体的“城市名片”,最迟将在2014年完成改造。其中,海心沙西区将建设成观光休闲酒店,中区计划举办常态演出,而东区将进行集中招商,建成集文化、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业区域。在此基础上,海心沙有望免费开放。
我认为,“演艺广场+商业广场+市民广场”三合一模式是合理的选择。没有演艺广场无法延续“亚运遗产”的精髓,也难以打造为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牌;没有商业广场海心沙的运营就难以为继,但有了商业广场,为什么还要政府埋单;没有市民广场,海心沙作为城市名片就不接地气,也与初始规划设计矛盾。因此,三合一,让各种元素都得以发挥,其中,最大限度地恢复市民广场的功能,让海心沙的改造得到市民的拥护。
据了解,亚运公园的运营,政府并没有财政拨款投入,由业主方新中轴公司自负盈亏。新中轴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去年养护费接近5000万元,“如果不进行门票收费,基本无法运营下去”。另外,海心沙还存在负债问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仅海心沙和花城广场一年的负债利息达到1.7亿元。
大赛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世界性大难题,成功商业化运营的不多。因此,要么政府接手继续埋单,要么商业化运营步子再大一点,而合理的、市民接受的可能是两者的兼顾,即尽量自负盈亏,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前期政府埋单,后期自负盈亏。如果全部政府埋单,还不如全部恢复市民广场的性质,如果有商业运营的成份,就一定要有最终自负盈亏的设想。
新中轴公司称,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海心沙赛后开发应坚持公益优先、兼顾经济的原则,然而从目前的海心沙规划方案来看,实际上变成了商业优先、兼顾公益。有论者认为,新中轴公司苦寻盈利之道,并以是否赚到了钱作为海心沙免费开放的前提。
没有商业运营,政府就得承担相应开支;有商业运营,可以减少政府负担,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公益性质的部分实现。也就是说,公益功能的部分让渡是为了解决庞大设施的巨大且长期维护费用问题。能将商业化运营与公益功能最大化结合得好的方案就是最佳方案。因此,不是赢利是免费开放的条件,而是免费开放是发展商业广场功能的前提条件。
梳理海心沙收费的过程不难发现,海心沙从起初的公共绿地定位到后来的市民广场规划,再到临时建筑及其转正,再到海心沙公园收费以及最近的商业开发,海心沙的用地性质转变、特许经营、收费的合法性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问题。
亚运后时期海心沙能够利用人们的“亚运热情”获取“亚运红利”,但两年过去了,这种“亚运热情”已经衰退,就必须回归常态化运营。合理的逻辑起点就是演艺打品牌,商业维运营,市民要免费。现在方案要求政府采购50年,但需要经费总额是多少呢,政府在哪个项目上予以开支呢,这些钱难道不就是市民的负担吗?因此,自我运营是基础,政府部分短期补贴是必要,市民享受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