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回乡带走生源
(2012-04-02 22:29:08)
标签:
外来工子弟学校民办学校农民工入学难杂谈 |
热焦点评(12-61):外来工回乡带走生源
彭澎接受《信息时报》采访
题外话:农民工子弟就学无非三个方式:一是在家乡入学,往往要与在外打工的父母分离;二是在父母打工地上公办学校,以往主要靠缴择校费或赞助费,现在可以积分入户或积分入学;三是在父母打工地上民办学校或外来工子弟学校,这可能是大多数外来工的选择,但现在有了变化,影响很大。
外来工回乡 广州民校苦生源
2012-03-31 来源: 信息时报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工回乡发展,广州不少民办学校都遇到生源不断减少的问题。图为昨日龙溪小学的篮球场,放学后几乎没有学生留下来运动。信息时报记者何剑辉 摄
□统筹
撰文
今年小学招生日期已经确定,5月12~14日开始报名。但从今年初至今,陆续有民办学校叫苦,称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减少,尤其是外来工子弟学生越招越少。那么,究竟民办学校招生减少症结何在?该如何应对?信息时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现状
民办学校每学期减少几十名外来工子弟学生
记者从白云区龙溪小学了解到,这所位于新市和同德围交界的民办小学,今年招收的新生减少了100多人,这个学期学校减少了一个班。
位于白云区新市的侨隆小学是小坪村附近规模较大的民办学校,有外来工子弟学生1000人左右。
该校的校长助理刘老师告诉记者,周围的学校这两年来每个学期外来工子弟学生都会有所减少,“少的一二十人,多的二三十人左右。我们学校近年也减少了二十多名外来工子弟学生”。
而番禺大岗阳光小学是一所专门针对打工子弟的学校,在大岗镇外来务工群体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该校校长陈丽丽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校也存在外来工子弟学生越招越少的现象。
去向
1.往郊区方向转移
在同德围明德小学,校长谢衍庆告诉记者,该校是公立学校,较少招收外来工子弟,而在新市等离中心城区更远、外来工较多的地区,外来工子弟入读减少的情况会较为明显,“因为外来工有流动性,有时今年在这里工作,明年就会换个地方,其子女也会跟随父母而转学。一般说来,不少外来工子弟学生,会慢慢向更加远离城中心的地区转移”。
2.被送回老家读书
据了解,毕业班的外来工子弟学生流失较多。侨隆小学的刘老师告诉记者:“上了六年级,马上就要升初中了,有些农民工交不起学费,就会把孩子送回老家去。”
3.转学到公办学校
在番禺区,从2010年开始,公办学校就实行了“打工子弟积分入学的政策”。虽然有不少外来工子弟因为条件不达标,无法享受到该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更雄厚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公办学校,还是很多外来工家长的首选。
此外,部分公办学校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也在降低入学门槛,一两万元甚至一万元以内的“低价”捐资助学费,也都不再鲜见。据了解,番禺大岗阳光小学有1000多人,每年都有20多名学生会转学到番禺的公办学校就读。
原因
1.产业转移
白云区龙溪小学赵校长告诉记者,外来工子弟减少和广州经济活跃程度有很大关系,由于产业转移,需要大量外来工的行业纷纷迁移到城市以外,没有工人了,以招收外来工子弟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招生数量也自然会减少。
白云区新市的侨隆小学的刘老师则认为,近来物价上涨,普通外来工拼命加班,也只能拿到两三千元,但新市附近的房租则从180元上涨到450元,随着房租上涨,工人流动的情况也有所增加,他们子女入学也跟随其流动。
2.公校民校发展不均衡
外来工子弟学生越招越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侨隆小学的刘老师说:“公办学校每年能得到大笔教育经费,而且还能收过万的捐资助学费,实力雄厚,而民办学校缺乏扶持,很难与其竞争。这样,许多有条件的外来工子弟都会转学到公办学校去。”
3.民办学校间竞争激烈
民办学校之间激烈的竞争,也是造成打工子弟学校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据番禺大岗阳光小学的校长陈丽丽透露,不少打工子弟学校都违规在收取“订位费”,也就是在学期末收取一定的费用,为学生留下学位。而现在不少学校为了抢生源,都会在学期末打出减免订位费的政策,吸引更多学生转学。
还有不少民办学校,会对教师设定招生指标,如果招不够学生,老师就将面临被炒掉的困境。因此,不少在民办学校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师,都会通过个人关系、老乡关系等,从其他学校抢生源。“这些竞争手段,不但对老师形成巨大的压力,而且对民办学校的整体生存环境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陈丽丽介绍说,他们学校每年流失的生源中,有50%是因为同行竞争造成的。
前景
民办学校渴望政策扶持
番禺大岗阳光小学校长陈丽丽告诉记者,她了解到现在江浙一带的民办学校享受的政策更为优越。如校车、教师的社保等,都可以由政府买单。对于民办学校未来的发展,陈丽丽坦言,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她看不清打工子弟学校的未来走向。
不过,白云区新市侨隆小学的刘老师对民办学校的前景仍保持乐观:“至少5年内招生不会存在大问题,5年后就很难说。现在新市周围的厂房一改建,租金迅速提升,很多商家想挤也挤不进来,外来工还是很多的。现在外来工子弟学生减少了一些,以前46个人一个班,现在38人一个班,老师反而乐得轻松。”
专家
城市工资优势不明显农民工带子女回家乡
广州社科院专家彭澎告诉记者,现在珠三角很多产业转移已成为趋势,不少加工型产业都纷纷把工厂迁移到内陆地区,外来工数量也随着企业的转移而减少,导致了外来工子弟学校人数减少、招生不满的问题。而且,现在大城市物价高涨,很多有城市打工经验的外来工,开始觉得把小孩留在家乡比留在城市更能减轻家庭的负担。此外,现今城市的工资优势并不如以往明显,促使很多外来工更愿意带上子女回家乡发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李伟成认为,有两种方法可以应对外来工子弟学生减少的情况:首先,可以通过民办教育,让外来工子弟接受教育。广州的公办学校有生均经费300多元/人,这是民办学校的学生未能享受到的。而上海是不分民办学校、公办学校,都把生均教育经费下拨的。应该给予民办学校更多的资助,让生均经费可以落到实处。
其次,民办学校的外来工子女教育应该“全国一盘棋”,中央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有专门经费支持,但贫困地区不少人都到发达的沿海城市打工了,如果能给每名学生设定一个账号,让中央的扶助资金落到账号上,那么无论外来工子弟流动到哪里,都有所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