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时要就近避险
(2012-02-17 23:53:29)
标签:
河源地震避险场所社区避难地铁公园杂谈 |
热焦点评(12-25):地震时要就近避险
彭澎接受《新快报》采访
题外话:河源发生“水库型地震”,一时让大家关注广州的避险场所。发现存在一些管理问题,其实没有问题,7个市级避险场所也只能容纳不到50万人避险,广州有近1500万人,显然,就近避险、社区避险才是最紧要的,而且地震发生哪有时间跑到市级避险场所去啊!
因此,平常就要向公众灌输地震避险知识,了解避险场所方位,掌握就近避险常识。简单来说,空旷地带就是最好的避险场所!
当然前提是地震时能醒过来!
有社区避险场用作停车场 市级避险场标志难找
2012年02月17日新快报
记者巡城发现,部分避险场所存在标志不清等问题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吕斌
采写:新快报记者 张若然 张秉璐 王吕斌 实习生 朱烁然
广州一旦地震发生,市民应去哪里避险?广州已建成七个市级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场所,昨日记者走访了其中多个应急避险场所发现,除了部分避险场所标志较不清晰外,多数避险场所标志明显。此外,多数街道、社区都配备有不同规模的应急避险场所供市民逃生避险,不过,有的社区级避险场所却与停车场混用,市民避险时或要大费周折。
需要提醒的是,空旷地带均可作地震避险场所,地震时切勿进入地铁等地下设施。
市级避险场标志难找
陈家祠应急避险广场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与康王北路交界处的陈家祠祠堂前,是一个开放型的广场。据了解,该应急避险场所建成时,可容纳11500人避险,经过广州亚运会前夕的升级扩建,目前可容纳应急避险人数保守估计可达到3万。一旦遇到地震等紧急情况,广场周边商家按照调配能够及时供应相关应急物资,包括食物、水、药品等急需物品。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陈家祠广场北侧的金花街社区老式房屋众多,目前在社区所属的龙源新街和荔湾路都能见到明显的应急指示标志。但作为市级避险场所的陈家祠广场,却难以看到指示标牌,广场内也没有看到应急用水和应急厕所的指示牌。
几经周折后,记者好不容易在附近的地下商场里找到避险场所办公室,没想到却是大门紧闭。“如果这次是广州地震,指示牌没有,办公室又没有人,我们该怎么办?”附近街坊说,昨日深夜体验震感后,自发来到该避险场所熟悉情况,“感觉有些失望”。
社区避险场成停车场
天河区龙口西路龙口花苑小区内设有一处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场所,由石牌街龙口花苑社区居委会管理。这片约5000平方米的空地,入口处立有应急避险的指示标志,场地四周楼房均未超过9层。不过,这处应急避险场所却与停车场混用,粗略计算,昨日场内共停有百余辆小车,附近居民应急避险或将受到一定影响。
据龙口花苑社区居委会郑主任介绍,该社区目前有常住人口7000余人,应急避险场所从2009年起开始建设,可提供约6000人应急避险。“那里备有折叠床、被褥、应急灯等救援物资,并在外围设置了指示牌、路线图等指引。”郑主任介绍说,但暂未配备应急水电供应措施。
“虽然目前该避险场所与停车场混用,但一旦发生紧急状况,物业会及时疏散车辆清空场地,保证居民能马上得到相应的保护。”郑主任说,居委会与龙口花苑有协议约定,如在紧急情况下将由停车场转为应急避险场所。
地铁站仅为防空庇护
昨日,记者从广州地铁方面了解到,由于广州,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地铁在防震方面要求较高,一直按照抗震烈度7度地震来设计。早在2008年,广州地铁就已完成1-6号线、广佛线、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共8条线路的地震灾害评估。
市民在搭乘地铁时如遇地震,应如何逃生?广州地铁公司表示,乘客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有组织地疏散;如果在区间隧道,司机将会引导乘客跑出隧道;如果是在车站,工作人员会将乘客迅速疏散到地面。地铁配有应急照明系统。
不过,广州地铁方面提醒市民,地铁站等地下避险场所,只在战备时期作为防空庇护场所,不能用于地震等自然灾害避险。
专家提醒
公园广场等空地即可避险
对于目前应急避险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广州并非地震高发区,相关避险措施的建设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不过,政府应建立应急预案,且不定期分区域进行各种抗灾演练。
针对部分社区级应急避险场所与停车场混用的现状,彭澎坦言,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小区在兴建时并未考虑到停车问题,不得不与部分应急避险场所形成冲突。“我们要有一个常识,地震发生的时候,公园、广场、操场这一类空旷的场地就是应急避险场所,不一定非要到指定的地方去。”彭澎说。
广东省地震局副局长梁干表示,所有避险场所都会挂有负责单位的牌子,市民发现有可能破坏避险场所的行为,可向监管的相关单位举报。他透露,省地震局将考虑在新《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中加入监管应急避险场所的相关内容。
大型避险场所能保证饮食
靠自身设施及仓储可在短时间内维持食物饮水供应
新快报讯 有市民担心如果在地震时,紧急进入了避险场所,是否能有基本的食物和饮水供应?新快报记者实地采访发现,七个市级应急避险场所及众多小型避险场所或自身或在周边设有应急仓库,能在短时间内不靠供给,维持避险人员的食物、饮水供应。在东风公园等公园式避险场所,记者看到园内设有应急供电所,可用于地震等突发事件后的应急用电,在游泳池旁还有应急水井。应急物资储备主要在园内仓库中,储备有若干帐篷、饮水机和发电机等,且园方每月都会对应急物资做定期检查,对过期、变质的物品进行更换。而陈家祠广场的应急物资储备,主要由周边商家保证供应。
此外,七个市级应急避险场所,均设有浇灌用水,紧急时可通过过滤保证饮水。同时,大面积的空旷地带可供直升机起降,能保证药物、食品等易变质损坏物品的及时供给。
广州7个市级避险场所
●陈家祠广场,位于中山七路和康王北路交界处,目前可容纳3万人应急避险。
●晓港公园,位于海珠区江南大道中路与江南东路交界处南侧,能为周边的江南中街等5个社区2万多常住居民提供应急避险服务。
●东风公园,位于广州大道北路与水荫横路交界处南侧,可容纳周边约2万人应急避险。
●黄埔体育中心,位于黄埔区丰乐北路,可供约10万人避险,并设有应急指挥中心,可供政府指挥救灾。
●增城广场,位于荔城街新城市中心,可应急疏散人数约13.3万人。
●番禺南区公园,位于番禺区桥南街,占地约9.6万平方米,可供约3万人临时避险。
●花都广场和花都人民公园,可利用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可容纳20万人避难和临时居住,是广州市最大的一个应急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