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求爱是新生事物
(2012-02-16 00:00:37)
标签:
羊城地铁报微博求爱情人节新锐媒体新生代杂谈 |
热焦点评(12-22):微博求爱是新生事物
彭澎接受《羊城地铁报》采访
彭澎:新锐媒体在于引领生活方式
2012年02月15日
羊城地铁报
彭澎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
情人节渐渐成为中国人认可的节日,天下有情人利用这个时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如果有微博平台,并结合年轻人经常选择的出行方式,如地铁,应该说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
“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世人的共同祝愿,而如何过好情人节也是对现代年轻人的考验!《羊城地铁报》作为一个新锐媒体,组织这次情人节专题活动,无疑为现代社会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活力。
另外,求爱的方式显然是随媒介的不断进步而演化的。原始人如何求爱我没有太多研究,但早期的有文化的人是写书信或情书,文化不多的人是用唱情歌,最直接的可能还是用口语,最最直接的是抢亲!到后来有了媒人,再后来有了相亲大会(包括公园里父母代约),还有征婚广告。近年有了电话相亲、电视相亲、网恋等。当微博出现时,自然就有了利用微博求爱的方式。这都反映了媒体发展对婚恋方式的影响。微博求爱,大约是新新人类的事,比网恋更时尚。但要注意什么,我没经验。
豪掷3万 吊机送花上五楼
2012-02-15广州日报 作者: 全杰、耿旭静、田欣、于梦江、贺涵甫、董滋、张淳、翁淳桢、陈君成
昨天,整份报纸只谈“爱情”的《羊城地铁报》空前派发了80万份,随着地铁线路,铺满地铁车厢站厅,铺满地铁沿线商场楼宇,铺满整个羊城。昨晚,《羊城地铁报》在广州塔、天河城、北京路等地标加派,并随报赠送30万颗代表闪闪发亮的“爱星”。有学者指出,昨天出版的《羊城地铁报》不是没有新闻,它的出版,本身就是新闻。
文/记者董滋、张淳、翁淳桢、陈君成
实习记者胡冬滢
嫁给我吧!
Yes,I
80万份《羊城地铁报》“求爱特刊”火了
梁俊琪,广告公司职员,在看到本报发起的“微博表白求婚示爱”活动后,便想着通过这个平台给女友一个惊喜。为了保密,他特意把表白发到报社的邮箱中,“没想到后来就被选用了,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哦,好幸运啊。”就这样,他悄悄地接受了采访,把求婚告白首先定格在了报纸上。他的表白是:“在这里,我恳请,你可以将你余后,无论开心,唔开心嘅日子,送给我吗?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真挚的告白:嫁给我吧,林嘉雯。我愿意同你经历风风雨雨!”
求婚是在当天下班后。此前,梁俊琪和林嘉雯都赶着上班,早上也没有拿到地铁报,但已经有朋友在报纸上看到他们的故事,有的发微博@他们,有的则是打电话,“电话快被打爆了,微博上也被@了很多次。”梁俊琪说。“刚到公司便被同事围住,以前的同事也在微博上转疯了。”林嘉雯称,“他们都说,你男朋友好浪漫好温馨啊,但实际上,他平时根本都不是一个浪漫的人。”所以看到这些告白,她称是个很大的意外,也十分感动。
加完班后已是晚上7时,梁俊琪到公司附近达道路的一家花店买了一束玫瑰花,11朵,330元,“这是我第一次送花给女孩子,以前和她约会都只是吃饭,看电影,很平淡。”7时30分,他捧着花,前往女友的公司、火车东站附近的一个写字楼,因为塞车,到达那里已是8时30分。在女友走出电梯后,他便拿着报纸上的“告白”给她看,然后单膝下跪,捧着玫瑰花,和这个临时准备的“易拉环”婚戒,说,“嫁给我吧!”于是,便有了开头的“我愿意!”
问到她之前是否幻想过被求婚时的场景,林嘉雯说,“我从没想过,因为他平时不是一个浪漫的人。我也不会去强求他。”梁俊琪称,他打算2月29日去领证,“因为今年是闰年,四年一遇,而且是个好年。”
解密爱情密码
昨日,洋溢情人节浪漫的地铁报出街后,在微博上引起热议,13个版拼成“Valentine's
让读者在台前做主角
昨日,发行80万份的《羊城地铁报》情人节特刊正式出炉,不仅市民读者争相传阅,媒体专家也关注了这一现象。专家们指出,与以往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本次情人节特刊用整份报纸所有版面,包括封面和封底去做一个主题——情人节“晒恩爱”,而主角恰恰是最为普通的市民与读者,这正好是用实际行动履行了“服务读者”的承诺与宗旨。而微博求爱等“立体式”的创新活动策划方式,更加引起学界对新锐媒体活动营销模式的思考。
这次《羊城地铁报》的情人节特刊为什么这样火?除了大胆巧妙的创意,也和地铁报这种为年轻上班族量身定做的独特报纸形态的超强吸引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传统媒体受众的“平民大众”不同,地铁人群是“年轻精英大众”,是都市中白领、上班族的集纳体。根据去年央视CTR媒介与消费行为研究部所进行的全国地铁报价值研究报告,在地铁族中,25~40岁的人群占到55.8%,七成的地铁人群拥有高学历,7成的地铁人群是公司白领,他们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收入丰厚且消费态度积极,热爱生活,热爱创新。这些习惯让每天乘坐地铁上班的年轻一代在互联网中长大,在搜索引擎中成长,他们习惯免费获取新闻,习惯在微博中分享最新消息。地铁报以兼具报媒和新媒体基因的“混血”特质,凭借“免费+渠道+伴随性阅读”的独特手段,融入到他们的每日生活中,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青春、时尚气息,所以格外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正如《羊城地铁报》这次情人节的活动,活动+免费报纸+微博+创意的组合,无一不是年轻网络上班族的青春动感生活的集中呈现。
“新锐媒体引领生活方式”
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表示:《羊城地铁报》作为一个新锐媒体,组织这次情人节专题活动,无疑为现代社会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活力。另外,求爱的方式显然是随媒介的不断进步而演化的。当微博出现时,自然就有了利用微博求爱的方式。这都反映了媒体发展对婚恋方式的影响。
“报刊微博创意一举多得”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张志安表示:报纸头版是非常宝贵的注意力资源,《羊城地铁报》利用情人节,组织爱情相关的主题活动,不仅通过为读者服务、吸引读者参与来拉近报社和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也通过出让头版空间的方式传播了“读者至上”的办报理念,是一举多得的活动营销。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力是一把利器。像《羊城地铁报》这样在2月14日当天用整份报纸做情人节专题的“专报”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情人特刊’既时尚又高尚”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董天策表示:微博求爱利用了新的技术条件为现代的爱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式。《羊城地铁报》这次的情人节专题活动极具文化内涵,它使唯心的、浪漫的爱情通过一种时尚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相比网上那些把情人节戏谑成“偷情节”的举动,带给读者正面、积极向上的情人节,准确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恰到好处的。
“在中国报业发展史上少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表示:今天《羊城地铁报》发行80万份,作为一份都市性日报,整份报纸全是关于爱和表白的话题,这在中国报业的发展史上也是很少见的。可以看出,网络等新兴媒体与传统的互动在将来一定是一个大趋势。
这期《羊城地铁报》创意巧妙,用情人节这个单词的单个字母巧妙组合成报道,这真正体现了年轻人的阅读需求和情感回应,引起了巨大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