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怎样听课效果最好?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教育教学浅论 |
学生怎样听课效果最好?
http://img2.ph.126.net/qBrkFB4uv_fAU3caAXl-Mw==/4796333603249690024.jpg
一、听视并用法。
引文来源
http://img0.ph.126.net/g_WyKmiYZC-F02FT7cfeOg==/1449596130160032339.jpg
http://img1.ph.126.net/c0CYIMBVYzztUftsS-6raA==/852587704457560459.jpg
http://img2.ph.126.net/GbWVRL9i3ewqRT2D5X6X4g==/6599311670865243416.jpg
听课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状态
文/浮尘
过去听课,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表现,教师的基本功如何,组织能力怎样,有没有教学机智,等等,这是由于“教师中心论”决定的。随着对课堂教学认识的深化和更新,人们已经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听课要从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以学论教”应成为观察和评价课堂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听评课时应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和获得的发展作为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1、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课堂上不能再一味地包办代替,不能再唱独角戏了,要想法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但也有不少课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设计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这样的课堂,学生实际的参与率是很低的。学生参与率的高低,参与程度的深浅,是衡量一节课效率高度的最重要的指数。
2、思维状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课堂要“动”起来,这个“动”主要指思维的“动”,而非身体的“动”。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课堂上热闹非凡,仿佛集市或茶馆一般,学生一哄而上,热情澎湃,但满足于表面的热闹,而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探究,这样的课堂也非成功的课堂。真正的课堂应该有适当的“静默”时间,这是属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不能一味地强调讨论和交流,丧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3、情绪状态:观察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上课教师自己讲得激情洋溢、如痴如醉,而讲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必然是不合学生的“口味”。不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适时引导和调整的课,成不了一节好课。
4、交往状态:看课堂上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怎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要有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小组合作事课改后课堂上出现的最频繁的一种组织形式,但合作中的问题也不少,特别是那种由教师“一言堂”而转变为“组长一言堂”、“尖子生一言堂”的教学行为,没有真正体现出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和合作交往,很多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沉默是金”,置身事外,成为学习过程的看客和听众,这也是课堂调控失误、引导不到位的表现。
http://img1.ph.126.net/w7ful6ZB6wQ9oMOeplUBkw==/3862962580477269394.jpg
http://img0.ph.126.net/KjqYfVKdJE1WQE-pPshCiA==/6597644811239590215.jpg
http://img1.ph.126.net/cdpMd5ylw7hFBRdOqcf9xQ==/2477542745024362489.jpg
我们知道,学语言要培养“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听,排位第一,却最不受重视。这决非危言耸听。下面着重跟大家谈谈“怎样听”的问题。
“听”的学习,其实也有一个态度问题。如果,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同步,甚至老黄牛师的讲解落后在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题前思维),进而时时有“是的”的领悟,有“为什么”的质疑,乃至有“不一定”的求异,这才是积极的听。可我们的同学不少是充当了“录音机”的角色,那是消极的听,低级的听。至于“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人也不是个别的,“心不在焉”的更多,这是被动听课所造成的。
下面这些方法可能会使你的听课积极起来。
一、印证性听。诸如老师对旧课内容复习性的重提,同学对这类内容的复习性答问,以及新课中预习过的字、词的形、音、义,作家生平,文体常识之类纯知识性的内容,无论是老师的介绍还是同学的答问,你的听只求印证你的记忆是否被遗忘或被混杂,一般不用太多的思考,只是为了达到巩固的目的,但并不被动。
二、求解性听。即带着问题来听。在课前预习或课内研读中,常会遇到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如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般学生在预习中往往会碰到许多问题。如:“记念”与“纪念”,“正告”与“告诉”,“我也早觉得有”与“我正有”,“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等等。这类词句很难理解。事先,你会有一点思考,也许根本没有注意。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你对全文的理解,因此须及时地打通这样一个个思路障碍,才能读懂全文。唯一的办法便是跟着老师和同学的讲解、讨论来“听”。这是最常规的听。
三、求异性听。这是一种拓展自己思路的听,常表现为独抒己见。正如老师解数学题,有时你会突发异想,这样可解证,那样是否也可以呢?也如鲁迅这篇文章,“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还有随后的“伟绩”、“武功”等)老师说是刘和珍她们斗争的伟大,可不可以是讽刺杀人者的“伟大”呢?等等。即跟着老师的思路听时,不妨临时遁入“旁门左道”,奇想一下。这种发散性思维也可在“听”中训练。
四、论辩性听。在课堂讨论或同学发言时,要仔细听对方发言,但目的不在理解,而在发现对方发言中的失误或逻辑上的混乱处,伺机质疑发难,辨明正误,驳倒对方,确证自己的观点。听时既应听准对方观点,还应记住论据,乃至用词造句的达意。
五、归纳性听。即读书法中的“钩玄提要”。老师讲读课文,不会像他备课笔记中写的那么清楚。因此,你应及时归纳出要点来,在书上或本子上作些归纳整理,也就是说,既应“听”出要点来,又须听出个整体轮廓来。
六、选择性听。有的教师好讲,如连续听下去,怕难坚持。你尽可在重点、难点处听听他的高论。其他时候,你可作归纳笔记,或入“旁门左道”冥思。当然,以印证性听为宜,而不允许“浮想联翩”,更不可想其他事情。
http://img0.ph.126.net/qtM9kKZtiQZGd_6bqSuo7g==/2058426504785208429.jpg
http://img0.ph.126.net/RfGq46SM6YD7sdmSx9hAow==/1668583662040887516.jpg
听课要做到听一反三
听课最为关键的事,是随着讲课人的思想、思路进行联想,在你知识的断层区建起桥梁,使你学习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
一、理解新知识
理解新知识:听课首要的任务是理解新知识,而新知识必须通过旧知识来理解。新、旧知识之间即存在着概念的某种差距,又存在着某种联系。我们的任务是:在两者之间的断层,建立起两者的连续性逻辑关系,使之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体系。
提高旧知识的理解程度: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长,我们的知识范畴不断扩大,我们的理解程度也有所提高。这就像我们现在站在比原来高的山顶上,去看身后矮的山一样,你的理解程度自然会高许多。另外,从更大范畴去理解一个知识,你的思路会更广,你对它的解释会更多,这样,就会在知识之间,建立起更广泛的联系。
所谓理解:是据理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新的知识能让你从新的高度,更广的范畴,获得对旧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你千万不要把新学的知识与已掌握的旧知识分割开来,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这样的知识,不但不利于记忆,而且理解的程度也非常有限。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些是比较紧密的,有些是比较松散的。
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建立内在的逻辑性联系,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互重叠的部分,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二是建立外在的形式上的联系,通过联想可以为两者建立相似的外部形式上的联系,可以是本身就有的联系,也可以是人为设立的,一种想象出来的联系。
二、让你的智慧生出双翼
听课时,你的思维活动要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全方位地思考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重点内容,可同时进行联想、记忆、分析、综合等学习,不可只是被动的听课。要知道,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其差别是相当惊人的,两者的差别最少是500%。
智慧的双翼:是由良好的心情,主动学习的心态,积极、活跃的思维,全神贯注的注意力,求知的欲望、好奇心,持之以恒的意志等重多要素所构成。它们可以极大地调动你的心理潜能,迸发出连你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惊人智慧。
另外,听课时也需要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心理能量,对于哪些非重点的内容,可以稍微放松一点。这样,张驰结合,节奏分明,才能更有效地调动智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是一门有相当学问的技能,不可被动的将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选择的记录下来,要记住哪些重点内容。一般来说,只记录重点内容的原文收效不大,如果你能够使用你理解原文之后,所产生的自己最容易理解、记忆最深刻的语言来做笔记,将会收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以下3点理由:
1.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更具有条理化、更简化。
2.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让自己的思维始终跟着老师转,提高注意的兴奋度。
3.以记笔记的方式,记忆下来当时学习这些知识时的场景,以后每当你看到这些笔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回想起老师精彩的讲述,以及你对这些知识的深刻理解。
这样所获得的知识,理解程度最高,记忆最深,并且在你需要提取这些知识时,它们会被迅速激活,进入你的短期记忆,进行知识的再加工处理。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