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如何处理学生纠纷

(2013-08-01 16:37:21)
标签:

文化

分类: 班主任笔记

如何处理学生纠纷

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二中  王前保

俗话说:“牙齿相碰,洗碗相磕。”一个家庭,一个集体,发生纠纷是难免的,尤其是中学生处于成长期,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同学之间发生纠纷是在所难免的。作为班主任应追求的是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学生的纠纷发生。在此我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经验,来分析学生发生纠纷的类型和原因,谈谈处理学生纠纷的方法。

一、纠纷的类型

中学生产生纠纷就意向而言,有无意的,好心办坏事;有有意的,存心闹纠纷。就范围而言,有发生在本班之中,有发生在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校与社会之间。这里我就学生纠纷形式进行分类说明。

1.取乐型。这类学生在纠纷中比例大。(1)由玩笑不当引起对方反感而发生纠纷。如开玩笑过火或喊绰号,引起对方反感,就出言不逊,从而导致纠纷。(2)起初善意逗打,后来由于双方争强好胜,导致轻砣换重砣,以假成真而引起纠纷。

2.集体与个人型。一方代表集体,一方代表个人,如学生甲在自习课上喧哗,学生乙站出来阻止;劳动委员布置任务或检查值日情况时,被否定的学生不服;班与班之间比赛时,各方为维护班级荣誉而产生纠纷。

3.妒忌吃醋型。在学习上,有的学生比自己成绩好就妒忌,进行冷嘲热讽,或进行人身攻击。如说对方成绩好是偷看的,是老师包庇的;更有甚者将对方的资料偷了扔掉。在生活上,有一方看不惯另一方是装束打扮而嘲讽;也有的早恋或暗恋,两个为争一个而吃醋引起纠纷,这恶果更为严重。

4.交往失误型。学生在交往中往往因失误发生纠纷。如没向借书人说清不借的原因;借用手机或学习机而损坏;或延误还物的时间;也有学习请教而不予理睬;也有相约参加活动而误时等等。这些矛盾往往是无意的,发生之后又潜藏于内心;但他有持久性,一旦再次交往失误,就会矛盾激发,暴露于外而引起纠纷。

5.欺诈、报复型。班中有极少学生毫无学习目的,纪律涣散,恃强凌弱,以众欺寡。他们有因看不惯他人现象,如见别人成绩好,见别人几个交往密切,或见他人着装出色,或特长胜己,就要恶语伤人,动手打人;有的甚至因滥花钱,手头吃紧而进行财物勒索,当另一方受到欺辱不甘示弱,就会搬兵进行报复。这类纠纷往往发生在班外,它情节最恶劣,影响最坏。

6.偷窃型。有极少学生爱贪小便宜,且长期放纵自己,如有可趁之机,他们就手痒起来,偷钱,偷饭卡,偷手机、偷学习机,这些情况对学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引起民愤大。如没解决就引起猜疑,让同学关系紧张;如果被受害者发现就会引起纠纷。

二、纠纷产生原因。

一个班上同学发生纠纷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优秀班级也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多与少、大与小、明和暗的差异。究其产生原因,大致有四种:

1.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好说,好动,好冲动,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2.中学生世界观还没形成,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产生主观判断上的失误,容易受他人影响,“近墨者黑”,控制能力差。3.家庭教育不够。或者家长的溺爱,或者留守儿童在家受祖父母的百般宠爱,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坏习惯,说一不二,我行我素。他在班级就会表现出独尊、好胜的情绪。4.班级老师教不得法,管理不力,引起学生自我要求不严,纪律松解。

三、处理方法。

学生发生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班主任和班干部不能及时地制止并消除矛盾。作为班主任平时就要在班级组织好班干部,平时训练他们管理班级能力,阻止偶发事故的发生;每天要有班干部值日,有班长和纪律委员管事,遇到事情能及时制止和向班主任反映。这样就把偶发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中。班主任和老师一定要忌急躁,忌偏袒,忌嘲讽,忌歧视,忌打骂;要尊重其人格,细致调查,认真分析,弄清原因,理清是非,公正严明地处理;严禁矛盾地蔓延,防微杜渐。具体来说,处理学生纠纷可主要采取如下五种方法:

1.树立正义感。

缺乏正义感,是发生矛盾的关键。没有正义感,就没有是非观。我们老师平时就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真、善、美教育,进行荣辱观、是非观的教育。在处理纠纷时,更要细心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对欺诈型、报复型、偷窃型的学生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是使其认识错误的突破口。只有教育学生树立正义感,培养是非观,才能让他们认识错误之所在,顺利地解决矛盾。

2.交换角度。

学生发生纠纷往往是只看自身的优点,对方的缺点,双方只为自己盘算,不替对方着想。许多时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学生发生矛盾往往是双方有错误,只是错误的多与少,大与小,先与后。老师要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可让学生互换角度来想一想:假如我是他,当时会有何感想?应该怎样?要让学生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自我批评。这样才会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点,看到对方的闪光点,原谅对方的错误,双方才会重归于好。

3.严己宽人。

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严己宽人的品质教育。学生只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勇于解剖自我,进行自我批评;才能向对方承认错误,顺利解决纠纷。

4.相互尊重。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得先尊重别人。学生如果一味抬高自己,贬低别人,那么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将激化。学生如果懂得尊重他人,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纠纷也就不会发生。即使有矛盾,由于有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品质,纠纷自然会迎刃而解。

5.谈话沟通。

语言是沟通人们思想感情的桥梁,学生发生纠纷,往往是不善于交心谈心,不向对方说明做的原因而被对方误解,或者是自己不了解对方的情况,滥猜忌而产生隔膜。对这些学生要教育他们学会用交心谈心的方式了解对方,沟通感情,化解纠纷于萌芽状态之中。老师把闹纠纷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谈心,可在班上,可在班外;最好选僻静地方,让谈心有一个良好的气氛。谈心态度应和蔼,语气应舒缓,感情应真挚,要耐心了解双方的原委,切不可大声质问。

总之,当学生发生纠纷时,教师处理一定明察而不武断,公正而无偏袒,尊重而无嘲讽,说服而无压制。如果这些工作做得及时、细致、持久,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纠纷的产生,防微杜渐,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团结向上、民主和谐的班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