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夏的《金庸传》错在哪里?——我和金庸的故事(29)

(2020-07-04 13:33:28)

冷夏的《金庸传》错在哪里?——我和金庸的故事(29)

——在《三联生活周刊》1997年第9期第59页,金庸回答记者:“香港和大陆、台湾出版的《金庸传》,作者冷夏态度十分随便,只不负责任地抄录一些已发表了的资料,拉杂成文,成书之前并没有来访问我本人或我的朋友、同事,该书内容错误极多……”

   ——1998年6月16日《羊城晚报》“娱乐世界”版上金庸的“牢骚”:“香港、大陆出了很多有关我的传记,有些资料是靠不住的……也不来问我一下,或问我的朋友,完全是道听途说,很多错误。”

——《上海文化报》1998年8月7日《金庸不写回忆录》的访问记,金庸告诉美国记者:“在大陆、香港有许多关于我的传记,这些都是靠不住的,他们是借我的名来赚钱,动机是不好的,也不来问我一下,甚至也不去问一下我的朋友,完全是东拼西凑弄出来的。”

——《北京青年报》2003年7月26日报道《金庸拒见傅国涌》:金庸抵达杭州当晚,在杭州电视台的演播厅,接受了1个半小时的电视采访时,回答有没有必要看刚刚出版的《金庸传》的问题时说:“《金庸传》我不推荐。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连篇谎话,何必看它。如果他出现在我的小说里,肯定是负面人物。”“所有的《金庸传》,最近出的(还没有详细看过)和以前出版的,都绝非授权,傅国涌先生和香港的冷夏先生我几乎可说不认识。”

(蒋连根按:我没有贬低别人的意思。冷夏和傅国涌是我尊敬的朋友,傅国涌的书中引用过我的材料,我也向他索取过金庸的老照片。香港的冷夏与我曾有书信往来。)

   动笔写书前,我仔细阅读了香港冷夏的《《文坛侠圣:金庸传》》和杭州傅国涌的《金庸传》,找出这两本《金庸传》究竟错在哪里,金庸骂他俩的关节点是什么?

  我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文坛侠圣:金庸传》为准,择取事件上的谬误之较为重要者,作一番辨析。

  第17页:“(查良镛)刚读完中学一年级,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来读到高中,战火更烈,家乡沦陷。”这与史实不吻合:1937年11月5日,日军从杭州湾北岸的全公亭、金山嘴等地同时登陆,中下旬即已攻陷嘉兴等处。据新出版的《海宁市志》载,金庸故乡海宁于当年12月底沦于敌手。金庸也曾回忆:“日本军队侵略我的故乡时,我那年是13岁,正在上初中二年级……”(《三联生活周刊》1997年第7期第58页)显而易见,金庸“家乡沦陷”之事,并非在他“读到高中”之时。

    第27页:“抗战后期,查良镛如愿考入了当时设于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第407页:1944年,“考入当时设于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按:金庸考入该校的时间有多种说法。除上说外,《金庸评传》说是1941年,也明显有误:这一年金庸还在念高二下半学期高三上半学期。《金庸智慧》这一部分的记载采访了金庸的老同学余兆文,称金庸1942年高中毕业后赴内地考试而未赶上考期,到第二年才考上。1998年我访问金庸的高中同学沈德绪,证实余兆文的回忆是准确的。

  第29页:“1945年,抗战胜利。查良镛随家人一起回到家乡……在家里歇过几日,查良镛便告别家人……先来到杭州。很快,他在当地的《东南日报》找到工作,做外勤记者。”也就是说,金庸在抗战胜利后不久即入杭州《东南日报》。事实如何呢?据我采访在金庸家居住过多年的蒋启霆(金庸的表外甥)说:1945年5月,金庸与同学余兆文赴湘西,继续经营农场,1946年7月才从湖南沅陵返乡。不久去凭吊两年前去世的舅父徐申士,11月进入杭州《东南日报》当外勤记者。《金庸在港表示即将告老还乡》(载《周末》1996年9月7日)一文也称:“金先生大约在1946—1947年间,曾在杭州的《东南日报》工作过一段时间。”可见,金庸入《东南日报》是1946年。

  第33页:“1946年秋,上海《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三名国际电讯翻译……查良镛最终还是以其出众的才华被录用。”按:所有资料公认,金庸入上海《大公报》是在入《东南日报》之后。但1947年他还在《东南日报》,怎么可能在1946年秋考入《大公报》呢?这一点证据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金庸1996年在浙江大学的自述:“1947年,竺可桢先生任浙江大学校长时,我在《东南日报》当记者……”(《文汇报》1997年2月16日《泱泱学者 谦谦学生:金庸先生二三事》)考入《大公报》的时间,金庸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谈中也说过,是1947年。可查《三联生活周刊》1997年第10期第57页。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一系列谬误,来自香港出版的《名人心路》中的一篇《查良镛的“且自逍遥无人管”》,正印证了金庸对冷夏的批评:“不负责任地抄录一些已发表了的资料,拉杂成文……”

  对金庸北上求职的记载,金庸曾特别指出:“关于这件事的记叙十分靠不住。”(见《三联生活周刊》1997年第9期第59页)“靠不住”在哪里?首先是北上求职“断送了婚姻”(第459页)。对此,当时杜冶芬的弟弟杜冶秋曾有回忆:金庸用过的另一笔名“林欢”,是因为两人姓氏中都有一个“木”字,“欢”则是夫妻恩爱、生活甜蜜之谓;后来离婚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爱尚且存在不足”。并特别指出:“有些报纸说查、杜分离是因为查欲求职‘外交官’遭妻子反对,迫不得已才分手的,实际上是无稽之谈。”(《上海文化报》1997年9月26日)

  第41页:讲到金庸在北京时找了“当时任周恩来秘书的乔冠华”以及外交部“部长助理杨刚女士”。史实是:乔冠华时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杨刚时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秘书。《羊城晚报》1997年10月22日已有任平生《谁劝金庸重返香港?》一文驳之。另一个错误在事件本身。书里写乔冠华曾建议金庸“先到中国人民大学受训”或进“人民外交学会”(第42页)。金庸的回忆只谈到乔冠华建议他去人民外交学会(《三联生活周刊》1997年第9期),是否有其他建议不得而知。据了解情况的《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谭文瑞给笔者的信中说,金庸找到杨刚时,杨刚建议他先去革命大学或人民外交学会工作。谭文瑞还在“革命大学”后加了个小括号,强调“不是人民大学”。可见,“人民大学”是“革命大学”之误。

  第53-56页称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在《香港商报》连载,第409页又说是在《新晚报》连载。二说自相矛盾,必有一误。当事人之一柳苏(罗孚)先生说得明明白白:“金庸的继起,是因为《大公报》见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很受读者欢迎,要他写稿,他一时难写两篇,他是《大公》的人,自然只能写《大公》而系《新晚》。《新晚》怎么办?好在还有一个金庸……”(《开创新派的宗师》序)本来,金庸就是替补梁羽生在《新晚报》上的小说连载的,怎么会又拿去给《香港商报》了呢?或许,是因为后来《射雕英雄传》在该报连载,作者混淆了(关于此事,《读书》1988年第2期柳苏(罗孚)先生的另一篇文章《金色的金庸》亦可参证。

  第67页:“写完《碧血剑》后,查良镛又马不停蹄地写另外一部小说——《雪山飞狐》。”第68页:“而当香港市民还在对《雪山飞狐》议论纷纷的时候,查良镛又推出他第四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要证明这两句话存在着作为金庸传记作者来说是常识上的错误,只需引用很容易见到的金庸的三句话:“《碧血剑》是我的第二部小说,作于1956年。”(《碧血剑》后记)“《射雕英雄传》作于1957年到1959年……”(《射雕英雄传》后记)“《雪山飞狐》于1959年在报上发表后……”(《雪山飞狐》后记)

  第73页:列举金庸在长城电影公司任职期间写的剧本。《小鸽子姑娘》不应列于其中。在进“长城”之前,金庸已经在替“长城”写剧本,而《小鸽子姑娘》正是他进“长城”之前的作品。理由是:写《三剑楼随笔》时,金庸还在大公报社,但《三剑楼随笔》里已经写到了《小鸽子姑娘》,而且明显的是已经完成的口气。(见《三剑楼随笔》第219页)。

   第122页:“1965年底,坚持‘独立、自由、宽容’,以文化、学术、思想为主的《明报月刊》终于创刊了。”按:《明报月刊》的创刊号是1966年一月号,不能说是1965年底创刊。  

  以上列举的十余例谬误,大多在传记的前面一段,即金庸早年的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说到底,还是金庸指出的:“不负责任地抄录一些已发表的资料,拉杂成文……”60年代之前的部分,传记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一些当事人的回忆文字,或别人写金庸的文字,或其他文章中涉及金庸的文字,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失真、走形乃至谬误的情况,加上作者不负责任,不加辨析地抄录拼凑,甚至为了自圆其说,臆想与捏造也不妨偶一为之,就造成了谬误如此多的局面。而自60年代起,涉及金庸的一些重大事件,大多都在《明报》、《明报月刊》等各种报刊上有详尽的记录和反映,只要查到,抄录便十分方便,又省却了原本就不怎么认真的考证,出错与失实的机率也大大降低。这就是为什么这部传记的谬误集中在前面1/3部分的缘由。

  《文坛侠圣:金庸传》的不足又何止于此?它有重大事件的空白:金庸在湘西的生活,金庸的三次婚姻,金庸长子的自杀……这方面的资料是十分少见的,有一些到近两年才披露出了一点,但冷夏先生为了早早出本传记,既不在这方面下功夫研究,又在书中刻意含糊其辞,回避不谈。此书还由于流于罗列事件而忽略了对传主精神和实质的把握,使全书立意显得相当肤浅……

我发觉,这书中谬误实在太多,虽然有据可查,但来源就不可靠,还有,傅国涌重复了冷夏的写作路子——运用报刊资料,抄抄摘摘,重复了冷夏的错误。怪不得,他俩会挨骂。

2009年1月初,我为冷夏的《金庸传》指谬。然后开始写作《金庸和他的家人们》一书,紧接着完成了《金庸和他的师友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