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二十年来,我与不少金庸专家通信来往,2005年前用书信,其后用电子邮箱较多。如我与香港作家潘国森电邮交往频繁,至少有20函之多,今晨我就给他发了一函。
潘国森说起他与金庸的交集,于是我发觉,在金学比较冷落的当今,潘国森还依然经常评论金庸小说,十分难得。他是金庸茶馆网站“诗词金庸”版主,为了专挑金庸作品的“骨头”,他的“潘国森部落”日新月异,引人注目。潘国森称金庸为“小查”,而金庸则视他为“晚辈小孩”。于是我觉得,潘国森是有点儿“任性”的。
1960年,电影《神雕侠侣》在香港首映,这是金庸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开端。也就是这一年,潘国森呱呱坠地。潘国森八九岁时,电视台播出《神雕侠侣》,这是他第一次看电视,观看的是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到了七十年代,香港多了一家免费电视,一出《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展开了潘国森走进金庸笔下世界的一页。还是中学生的潘国森开始读金庸小说,第一部就是《射雕英雄传》。潘国森先后毕业于香港圣类斯学校及香港大学工业工程系,可他常花心思在考试范围以外的知识,后来在文学上崭露头角。
20世纪80年代,倪匡陆续出版“看金庸”系列,揭开“诸子百家看金庸”的序幕。在大学里,潘国森看完了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一天见到倪匡的《我看金庸小说》一文,当时第一个印象是觉得这一类“金学研究”的文字他也会写。于是,他上街一下子买齐了三十六册《金庸作品集》,一边精读,一边寻思着写些什么,一时觉得难以下笔。找出倪匡的那篇文章,读后觉得有些地方评论不公,难道倪匡也是爱屋及乌,竟然没有发现金庸小说中的许多错漏之处?寻思之下铺开了纸墨,忽然有了灵感,笔下有如泉涌。这样,他第一篇评论金庸小说的文章就在1984年的某个晚上诞生了。《话说金庸》是他的第一部“金学”专著,台湾远流出版社在1986年5月出版,共六章三十多篇文章。那年,他26岁。
一天,潘国森突发异想,写了一封信给金庸,说想去拜访他老人家,不料,几天后竟然得到金庸秘书小吴的电话:金庸愿意见他,便约定了时间。潘国森暗喜:“他一年收到多少读者来信,我会一击即中,想必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帮他校正了修订版《金庸作品集》的错字和引用错误,二是我也算一个‘金学’专家了,他卖了个脸面给我。”
那时,金庸住在香港岛山顶道一号豪宅,当天在宅中一个小偏厅,潘国森见了金庸。金庸的话语中带有浓重的吴语,潘国森大概只听懂了七八成。因而,首次见面,潘国森说的少,倒是金庸询问的多,比如念书时学些什么、平素读些什么书之类,都是些长辈初次见晚辈时常问的话。潘国森只问了他,《鸳鸯刀》是那一年发表的,金庸说记不起了。谈了约一小时已近午饭时间,原以为金庸会留他吃饭,不料金庸频频看表后吩咐司机送客。后来,他听说有人拜访金庸,因为事忙,金庸不能请那位教授吃饭,见过面之后便给了一个红包当做东。潘国森便笑说,“查先生对我实在不够朋友,人家是教授你就请吃饭,我是‘晚辈小孩’你就如此待慢!”
有一回,金庸的儿子查传倜请金庸前秘书杨兴安吃饭,拉了潘国森当陪客,席间还送了一套《书剑恩仇录》给他,潘国森认为这算是“父债子偿”两无拖欠了。
同在香港,近几年金庸做了宅男,潘国森见金庸的机会反而少了,不过,每逢金庸生日,他会组织学生祝寿活动,比如写几幅字送给金庸,他自己会到府上去探望一下。
去年11月13日,潘国森来到杭州,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现场讲述金庸不一样的“江湖”故事。潘国森笑称自己是金庸讲座的“专业户”,并在现场为师生们带来了一系列辟谣,如“演员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是经典,其实不然,金庸本人对这样的评价并不接受,因为在金庸笔下的东方不败是一个丑陋的男人形象,但在影视剧中却变成了一个大美女。金庸真正赞扬认可的影视形象是石坚饰演的金毛狮王,以及周海媚饰演的周芷若。”
潘国森自忖于金庸小说用功最勤,创见也最多,作品有《话说金庸》《总论金庸》《武论金庸》《杂论金庸》《解析笑傲江湖》《解析射雕英雄传》《解析金庸小说》《给我金庸小说》等10部专著。

潘国森比我小5岁,在信函中我称他“潘老师”,他唤我“蒋老师”,互以“您”尊之。我俩的交往缘于金庸,他评说金庸,我叙述金庸,结识五年多来十分投缘。我在《金庸自个儿的江湖》里给了他一个篇章,下周我给他寄书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