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文武耀昭通》后,感到表意尚有欠缺,不免存点遗憾,并经久不散,只好洅补写几点了。
一
《从奴隶到将军》这部电影我虽未看过,但知道罗炳辉将军是云南昭通人则已经很久了。这次去昭通就专门到彝良的罗炳辉纪念馆看了看,罗将军少年时的两件事,值得一说。
罗出身贫寒农家,父亲胆小老实,而罗炳辉自小胆大,有正义感。一次,恶霸到他家敲诈,父亲吓得不敢出声,而年仅12岁的罗站出来与恶霸论理。并当面对要借钱消灾的父亲说:“拿钱塞狗洞,还不如去打官司。”并机灵的躲过打手,跑进城里,在亲戚的帮助下,写了状纸,到县衙击鼓喊冤。最后,官司虽未赢,但恶霸也不敢再上门了。“吃了豹子胆的干娃娃”轰动四乡。
罗炳辉16岁时,彝良城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寡妇带两个儿子讨生活,受尽一个恶棍欺压。后两兄弟长大从军,这一年他们所在部队驻防彝良,两兄弟找到恶棍,将其痛打一顿。恶棍请出县长要求部队处理这两个士兵,怎料部队长官把恶棍约到县衙,当面用皮鞭抽打恶棍,县长也无可奈何。这件事启发了罗,于是,他步行千里到昆明,决意从军以报仇雪恨。
罗炳辉作战勇敢,任环境多艰难,战斗多残酷也决不退缩,坚持到底,最后病逝于前线。江泽民为其题词:“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这一切与他的性格与早期经历息息相关。
二
龙氏祠堂前檐正中悬有蒋中正的一块匾,题为“封鮓丸熊”。这四字是两个典故。
“封鮓”是说南北朝时的陶侃做县吏时,有人送他当地特产腌鱼(即鮓),他就托人把此美味捎给母亲吃。母亲收到鱼后很不高兴,把鱼又封好,退回给陶,并写信责备他,认为他身为吏员,不该接受他人的馈赠。这就是“封鮓”。“丸熊”是讲唐时,柳仲郢的母亲为了让柳在夜间读书时不犯困,特将熊胆制成丸,让他在学习困乏时服用。这就是“丸熊”。
这两人日后均在学问、仕途上有大成就。因此,两个典故都展示了母亲不仅是真爱子,而且目光深远,教子有方。龙早年丧父,由母亲哺育教养,因此,蒋借此褒奖龙母教子有方,为国育才。
三
这次去昭通,才知道龙云之妹龙志桢,这女子颇有些传奇色彩。
龙志桢据说自幼沉静端庄、聪颖好学、品貌俱佳。她于昭通女子学校毕业,文能书法词章,旁涉经史;武能骑马打枪。仰慕追求者众多,而她独与龙云同窗好友‘也为彝族的黄华卢奎相好。不料黄华卢奎在按照彝族风俗自金沙江边到龙家下彩礼的途中被妒忌者伏击而亡,双方因而打起了冤家’。彝人打冤家是相当残酷的,据说在械斗中,龙志桢骑白马,拿把剪刀,驶入械斗中的高地,大声宣告自己一生决不再嫁人,并当场剪下长发以示。双方竟因而停止了械斗,而她也一生独居,尽心于公益之事。
她创立昭通史上第一家幼儿园,在多地创建多所小学,建立昭通女子中学,修建孤儿院。她捐资兴修龙公林荫河,并多处水利工程。又募民开荒,减免地租,开办糖厂,筹建集市。倡导禁烟,开放女子裹脚。还亲自到学校授课,资助数十位昭通青年去省外读书。昭通人敬称其为“龙大姑”。1935年9月龙志桢前往黄闸工地工作时,忽然病倒而逝,年仅四十五岁。
其逝世后,国民政府民政部予以旌表,国民政府颁“贞孝慈祥”榜额。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由国家褒奖的“贞女”。同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坚金碎玉”,蒋介石题“操行可风”,于右任、李根源、马寅初等名人均题词以示,昭通、昆明同时举行大规模吊唁活动。
至今在昆明圆通山上还有龙志桢的贞节牌坊,上存袁加谷、周钟岳的联语题字。
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虽已届中年,却正是读书之时。一次在书店看到一本书,名《成语例示》。厚厚一本,释例精当,就想买下,可一看书价是三元一角,不免有些踌躇了。那时我每月工资不过三十元,三四元钱几乎是我半月的伙食费。可放下又有些不舍。于是又翻了翻,细看了序言。感到序言朴实简明,介绍了此书的四个优点和一种精神,与许多华而不实的序言不同,让人多些踏踏实实的了解,就决意买下。序言的作者就是姜亮夫。
姜亮夫何许人也,我完全不知,当时也无处可查,只记住了姜亮夫这个名字。
一次父亲生病,我在旁陪侍。偶一想起,问“知道姜亮夫吗?”父亲脱口而出:“姜亮夫,昭通人啊,有学问的。”听得姜亮夫是云南人,我有些莫名兴奋,姜亮夫也就从此种入了记忆中,要去昭通的念头也就此入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