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综合竞技 |

中国女排在小组赛打了四场球,两胜两负(赢了意大利和波多黎各,负于荷兰和塞尔维亚)从这四场球的表现来看难言满意,-整支队伍萎靡不振,状态欠佳,打法单调,比去年世界杯退步了不少,小组赛所赢的两场球也未打出最佳状态,而输给塞尔维亚更是全面看出中国女排的差距,与对手根本不是同一档次的队伍,有人说就像“小学生与高中生打比赛”,而我在昨天的评论中却用“大人打小孩”来形容。女排的实力与塞尔维亚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大得不可想象,因为去年世界杯他们是女排的手下败将。
面对难以满意的表现,虽然主教练郎平在总结时说到了技术环节的存在问题,但是也强调了球队年轻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女排现状不如去年世界杯,与“年轻”两字不大沾边,问题主要是出在其他环节。
中国女排去年更年轻啊,可是去年他们夺得了世界杯,这如何解释?今年又老了一岁,经过一年时间的训练和打磨,按理说应该水平比去年有所提升才是,但是现实却走向了另一面。
虽然去年世界杯登顶有借助塞尔维亚和合美国队的帮忙和巴西的缺阵,但整个队伍充满朝气,击败劲旅塞尔维亚和俄罗斯,维一输给了美国一场球,以11战10胜的成绩捧杯。那时的中国女排令球迷无限期待,无不认为里约能够夺牌,甚至夺金。今年大奖赛的分站比赛中也打出一二场好球,曾赢巴西和美国,但时隔不久马上在里约萎了,问题出在哪里?
个人认为目前郎家军的技术风格,不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种。郎平崇尚的是高大化的组队方向和以高制高,以高制快的技术风格,但这条路线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中国女排阵容中拥有朱婷、袁心月、张常宁、徐云丽、惠若琪这样1.9米以上的高妹,整支球队的平均高度没有输给任何一支球队。虽然我们的女排有高度,但力量明显不如欧美队员,移动也明显不如人家。由于力量和速度与欧美队员有差距,所以我们看到场面的状况是:攻手扣球欠缺力度,拦网不到位,效果不好,垫防技术粗糙,没有了速度也看不到快球等多点开花的打法,更多是依赖朱婷这个点。这些问题全是来源于盲目追求高大化。
也许有人反驳说,既然高大化不行,为何去年世界杯夺冠了?首先说,去年这个世界冠军含金量不大,运气成份非常大,大多球队处于里约奥运调整期,处在磨合阶段。世界杯是循环赛,女排借助塞尔维亚灭了美国,而美国又帮助中国灭了俄罗斯,再说两届奥冠军巴西队没有来参赛,所以女排夺冠有些侥幸,运气成分很大,不是高大化带来的正果。现在人家磨合成熟了,而我们依然是粗大个,依然欠缺力量和速度,玩不过强队在情理之中。
与郎平崇尚的高大化路线和技术风格相比,陈忠和的组队方向和技术风格更适合中国国情,陈忠和不盲目追求高大化,他选拔队员一切建立在“快”字上面,比如他选择队员要看你一传技术好不好,要有好的一传才能保证球队快速多变的技术特点。当年杨昊、张越红、王丽娜三个主攻手高度都不如欧美队员身高,但一传技术好,扣球又有力量,还能跳发球,副攻除了赵蕊蕊,都是身高不如欧美球员,所有球员非常全面,要速度有速度,要力量有力量,要一传有一传,构成快速多变的技术风格,尽管陈家军高度不如人家,但是凭着快字当头屡屡突破欧美强队的网口,夺得世界杯冠军和雅典奥运会冠军,北京奥运会也获得铜牌。其实陈忠和的组队路线和袁伟民的路线基本一样,这样的路线和技术风格才适合中国球员和国情。
郎平的“大国家队“做法值得商榷。由于建立了一个大国家队,招入的国手太多,一会儿派这个去参加国际大赛,一会儿又派另一个去打国际大赛,甚至连主力都不去打大奖赛总决赛,这样造成的弊端是:少打比赛的到了里约,而经常打比赛的却没能去里约,配合不娴熟也就可想而知了。曾春蕾和沈静思白白练了四年时光,最后未能去里约,这样的”回炉“情况在陈忠和时代基本看不到,陈忠和时代只有练了一年退回了一个上海籍球员张静,其余都是从始而终,现在郎家军在里约打得别别扭扭就是因为人员变动太大而造成的结果。
当年杨昊,刘亚男那帮主力队员夺得雅典奥运会冠军时是24岁。现在郎家军中的徐云丽、颜妮、丁霞已经超过24岁,朱婷、杨方旭、惠若琪等接近24岁,用”球队年轻“来解释里约状态不好,是解释不通的。盲目追求高大化和不切合实际的”大国家队“的构思和做法,以及打法简单粗糙才是里约表现欠佳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