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衡阳县“稻再油”丰收叫好

标签:
文化 |
据央广网报道,10月14日在衡阳县栏垅乡荷鸣村一片刚收割的稻田里,测产验收专家组组长、湖南农大雷东阳教授宣布衡阳县“稻再油”示范片再生季水稻测产结果平均亩产达到316.5公斤。这个示范片头季早稻亩产达到681.6公斤,这样全年亩产稻谷998.1公斤。加上第三季油菜收入,这一片耕地真正实现了粮油双丰收。看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由衷地为衡阳县“稻再油”叫好。最近我到了一次衡阳县,沿途所见一片丰收景象:晚稻、再生稻片片金黄,丘丘穗大籽重;莲子、白皮柚是近年最好的收成;油菜播种抓紧进行……
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粮油生产是衡阳县的光荣传统。2008年3月份,还是周文辉同志任县委书记时我就这个县大面积种植油菜进行过一次调查。走进蒸湘衡阳,波涌万顷金浪,花香百里山乡,真是一片好风光。当年这个县的油菜种植面积就达到了60万亩,而且多年来一直稳定在50万亩以上。我省油菜的主产区一直在湘北,湘南一个县能达到这样大的规模,真是了不起。衡阳县油菜种植面积这样大,主要经验是三条:一是算好经济账、生态账、劳力账激发农民种油菜的自觉性;二是把好良种选育关、种植技术关、规范管理关提高油菜的产量;三是拓宽加工、销售、综合利用渠道增加油菜的附加值。我把这个调查写成“雁城油菜花最香”这样一篇文章,当年《人民日报》还刊登过。
建国75年来,稻田耕作方式发生了多次变化。建国初期,一般是一季高杆中稻,然后是冬泡田、腊水田;合作化以后,开始实行高杆改矮杆,品种以“农垦五八”为主,种植绿肥开始推广;大跃进后开始推广双季稻,推广“稻稻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稻稻油”开始推广,也就是一季早稻、一季晚稻、一季油菜;山区学习慈利长峪卜,推广“两季三熟”,也就是一季麦子、一季玉米套种红薯;进入本世纪有些地方出现过“三三如九,不如二五得十”,甚至“二四如八,不如一九得九”……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人的油瓶子也要牢牢拿在中国人的手里。这样双季稻面积又开始扩大,“稻稻油”又开始推广。衡阳县一季早稻、一季再生稻、一季油菜的“稻再油”也应运而生。再生稻投入少、产量也不低、米质好,加上没有烧稻草的烦恼,我觉得是可以大力推广的。我们都应该像衡阳县一样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粮油生产、重视再生稻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