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酷暑话纳凉
(2024-07-18 10:46:32)
标签:
文化 |
湖南从7月4日以来,一直处在高温状态,室内直逼摄氏40度,室外高达摄氏50多度,中午时分水泥地面上可以烤熟鸡蛋。省气象台一直发高温预警通告,什么时候停发还说不清楚。“长沙气温,十里清蒸,百里红烧;望湘江两岸,热浪滔滔,各个街道,基本烤焦;屋内桑拿,汗水洗澡,躺下更是铁板烧;满大街,看吊带短裙,分外妖娆”。这首《沁园春·热》又在流行。
这一热,多了一些“民族”。多了一个“空调族”。各种类型的空调都开启来了,有的日夜不停,简直到了离开了空调就不能生活的地步。商家以旧换新,最繁忙的是卖空调。多了一个“候鸟族”。我的一些朋友,有的是东北之旅,准备到漠河、黑河、长白山走一走,还准备到海参崴、布拉戈维申斯克看一看。有的是湖北之行,到利川、咸丰住几天。有的租房、买房到了贵州六盘水,你长沙热多久,我就在这里住多久。多了一个“高山族”。外省去不了,就到省内的名山大川来避暑。现在,炎陵的神龙谷、石门的东山峰、龙山的八面山、桑植的八大公山、桂东的罗霄山等等地方已经火爆起来了。
这个族、那个族,高温酷暑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纳凉族”。儿时的老家前坪角上有一株大鸡公树,一到炎夏,白天人们在劳作之余可以在树下乘荫凉,小歇片刻。晚上就热闹了,各家各户搬来竹床竹椅,男女老少聚在一起,有拉家常的、有讲白话的、有教子女的、有奶孩子的。为了驱赶蚊虫蚂蚁,我二哥早早地就铲烧一堆杂草烟火。儿时的纳凉场,是传统文化的承接地。我最早知道《武松打虎》、《薛刚反唐》、《杨八姐闯幽州》这些故事就是纳凉时瞎子堂伯讲给听的。儿时的纳凉场是自然科学的启蒙地。认识北斗星、启明星、牛郎织女星等等天体知识也是纳凉时初学的。儿时的纳凉场是亲情友谊的集散地。老王家一族人围在鸡公树下,西瓜黄瓜大家吃、凉水井水大家喝、竹床竹椅大家坐,邻里和睦、尊老爱幼得到充分体现。夜半三更蝉鸣、蟋叫、树叶响,还有蒲扇声,是一曲绝美的交响曲。
“从此乡村不纳凉”,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说不清。是有电视机后,是进城打工后,是不准烧火土灰后,反正说不清。心静自然凉,现在不纳凉了,回想一下儿时纳凉的情景,也许就凉快多了。看一看室外作业的工人,想一想团洲垸的抗洪大军,也许你就没有燥热的感觉,也许你也像张新民先生一样成了“耐温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