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早稻育秧的回忆
(2023-03-28 10:51:52)
标签:
文化 |
当前,正是湖南早稻育秧的时节。现在的早稻育秧不少地方已经是工厂化育秧,不是工厂化育秧的也是温室大棚育秧,至少是地膜覆盖育秧。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只能是大田育秧。惊蛰浸种,春分下泥,三月份也是大田育秧的时候。那个时候像今年一样也是寒流寒潮倒春寒。为了战胜寒流把早稻秧苗育好,老办法,全党动手,全民动员。为了确保种谷不烂掉,秧苗不受损,蛮办法、蠢办法都使出来了。烧开水,灌秧田,记得二哥那时候就天天烧开水灌秧田,茫茫原野,几担开水能把水温升上去吗。拆门板,挡寒风,记得我家的大门就被二哥搬去挡在秧田边。阵阵寒风,几块门板能挡得住吗。房子本来就破旧,把大门板一拆,更加寒冷,秧苗没保住,我们一个个冻得像杨白劳似的。这些蛮办法、蠢办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结果还是一年要泡几次种、育几次秧。这就是用常德话说的“夹了卵”、“豁卵形”。
这种蛮办法、蠢办法,不仅用在早稻育秧上,在为了粮食增产上也用了不少。记得那个年代,为了增加稻田的肥力,强迫群众把腊肉、鸡蛋、茶油都丢到田里。那个年代,群众生活水平本来就很低下,稀有的一点腊肉、鸡蛋、茶油是要度性命的,丢到田里可以说是伤天害理。那个年代为了一丘田的高产,往往在稻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动员群众把其他田里的稻子往一丘田里搬。一亩稻谷产几千斤、几万斤,报纸上铺天盖地,有谁信呀,老人家也不信。
温故而知新。蛮办法、蠢办法何时了!“卵弹琴”、“豁卵形”何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