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荆江善待荆江
(2022-04-15 15:32:58)
标签:
文化 |
长江,从青藏高原各拉丹冬冰川下的沱沱河发源,冲破重重峻岭,汇集条条涓流,愈集愈大,愈流愈长,奔腾浩荡6300余公里,成为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四大河。
一条江河滋润一方土地,养育万代百姓。千百年来,长江以母亲河的情怀,养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不朽文明。
长江干流不同的河段有着不同的名称。从枝城到城陵矶河段,长约340公里,称之为荆江。江北岸是湖北的江汉平原,南岸是湖南的洞庭湖平原。这“两湖”平原区现有2000万人口,2170万亩耕地。正因为有荆江的润泽,“两湖”平原水丰粮茂,年产粮食在150亿公斤以上,是我国粮食、棉花、油菜、水产、牲猪的主产区之一。“湖广熟,天下足”,离不开荆江的贡献。然而,荆江却是一段险江。“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几乎国人皆知。历史上荆江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实在难以数计。
古人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江河也是一样,有时她如玉带飘逸,温文尔雅,有时似孽龙一般,桀骜不驯。如果你知晓了她、善待了她,她就为你造福;倘若你忽视了她、亏待了她,她就给你带来灾难。“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对于荆江的防洪,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否则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正当我们在进一步了解荆江、思考如何善待荆江的时候,傅伟才同志的新作《九曲荆江》一书的清样放到了我的案头。拜读书后欣然知道,作者正是从知晓荆江、善待荆江的视角,以较大的时空跨度,记述了荆江的古老历史、离奇演变和悲壮现实,展望了荆江的美好未来。全书融知识、情感、哲理于一体,令人回味、思考,很值得一读。
书的作者是荆江岸边人,喝荆江水长大,对荆江的感情犹似儿子对母亲的热爱,而且他长期从事水利工作。在荆江岸边和洞庭湖畔,留下了他一串又一串的足迹;在一次又一次的防汛抢险战役中,出现过他战斗的身影;在多处水利建设工程中,凝结着他的智慧和汗水,从而也赢得了知晓荆江、善待荆江的发言权。他利用工作之余将自己从实践中得来的感性认识进行整理,并参考部分古籍借鉴前人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尤其是客观、历史地总结’98、’99抗洪斗争的经验与教训,剖析荆江洪灾频发的缘由,寻找治理荆江的规律,变经验教训为“本钱”。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提倡。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天要下雨,地壳要运动,洪水要流动,泥沙要淤积,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所以人们不能违背规律,但在规律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知晓荆江、善待荆江,就能适应荆江、治理荆江、开发荆江。
傅伟才同志的《九曲荆江》在肯定治理荆江成就的同时,也正视了荆江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虽是一家之言,却为众人所见。治理、管理和利用洪水是荆江两岸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有待更多的仁人志士出主意、献良策,也希望读者进诤言。我深信,人与自然相和谐,荆江的明天会更美好,荆江的人民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