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王克英《家乡的桥》
(2021-12-24 15:53:01)
标签:
文化 |
今天,我再一次拜读了王克英先生的精美散文《家乡的桥》。这篇散文首刊于2015年6月4日的《湖南日报》文艺版,当日,我就怀着一种第一次过武汉长江大桥的喜悦心情赏读了这篇文章。《家乡的桥》从家乡的独木桥写到湘江河上的桥、洞庭湖上的桥,再联系到祖国大陆的桥、海上的桥、太空的桥,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兴盛、未业(是事业,还是未来?)的美好。这篇文章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生动、描写之细微,是我读到的散文中少有的。
除了《家乡的桥》之外,王克英先生的其他散文,我所拜读过的像《北极村里找北》、《湘江情怀》、《古窑回音》、《荷 花的另一种品格》、《东江晨曦》、《湘江北去》、《竹海风情》、《胡杨神韵》等等,都是经典之作,都是精品之范,都是金贵之尊。
王克英先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是学工科的,有这样丰厚的文字功底,我不得不惊讶;王克英先生长期从事行政工作,有这样精湛的散文水平,我不得不佩服;王克英先生是我党的一名高级干部,有这样高雅的怡然自乐,我不得不敬仰!
拜读《家乡的桥》,不由得我想到了我家乡的桥。我的家乡也是桥众多的地方,在方圆5公里之内我所知道名字的就有:双桥、大桥、李家桥、朱家桥、邵家桥、珠日桥、牯牛桥……
没有桥,苦不堪言。我读小学是在家乡的桃源湾小学,学校离家只有一公里,但中间有一条澧水河的二级支流沙溪小河。到学校去当年没有桥,只有一座滚水坝。读二年级时,一次发山溪水,把我在水中冲走了三百米,老师把我从浪涛中救起抱回家,母亲还为我喊了三天魂。
桥不好,也是灾难重重。到桃源湾小学,原来有一座李家桥,是一座独板桥。我四哥和孩童们放学回家,在桥上闪跳,一下横倒在桥上,回家就重病不起,八岁就夭折了。父母亲说,他是吓掉了魂。这座桥后来也被大水冲走了。
修桥才是积德积福。我家不远处的沙溪河上有一座邵家桥,一座木制的风雨古桥,是通往敖山的重要通道。由于年久失修,2011年一头耕牛从桥上掉到了河里。这条消息惊动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2012年,在柏枝台乡党委的牵头努力下,修起了现在的公路桥。桥上还有路灯,成了景观桥。附近的村民都夸修的人会大富大贵。
王克英先生说得多么好呀,“家乡的小桥早已消失,却留下了我对家乡的难忘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