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读《饮酒》(图)
标签:
杂谈 |
明代诗人袁宏道写过一首诗:《饮酒》。原诗是:
刘伶之酒味太浅,
渊明之酒味太深。
非深非浅谪仙家,
未饮陶陶先醉心。
这首诗看起来是在酒味上作功夫,而这种酒味不是真正的酒的味道,而是表达喝酒所折射的对待人生的态度。我赞同这首诗、欣赏这首诗,也觉得喝酒不在酒味本身,而在于对待人生的态度。
刘伶是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是中国古代嗜酒如命的著名人物。他常乘鹿车出游,出门必携酒壶,谓曰:“死便埋我”。虽然他的《酒德颂》写得非常妙,但给人的感觉是此人喝酒之后什么也不想,除了喝酒睡觉不会做其他事情。他喝酒的姿态无疑停留在形而下的层次。所以,袁宏道认为其档次太低。
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曾写过系列《饮酒》诗篇,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中没有半个“酒”字,而欲辨忘言的感觉让很多饮者不知要领,袁宏道认为这种姿态有点不可捉摸。
诗中的谪仙指李白。李白是中国的诗仙和酒仙,饮酒既不完全付之于形骸皮相,也不完全寄托于自然山水。所以袁宏道认为他的酒味不浅不深。将三个人饮酒的姿态比较一下,袁宏道最终的结论是:刘伶太露骨,渊明太深沉,只有李白半浅半深,他的酒味是“醉心”。这种“醉心”,既不把酒味露于形色,也不把酒味寄托山水。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现实生活中这种酒味太浅太深不浅不深的大有人在。
我的一个朋友,他喝酒有几句名言:第一句是喝酒不穿堂,穿堂不喝酒;第二句是上不清下不端;第三句是剩饭剩菜不剩酒;第四句是白酒刷牙啤酒潄口;第五句是天上一朵花,各回各的家。他喝酒酒量大、频率高、酒风好。他一上场往往是醉一片、倒一槽。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是一般不喝酒、不喝一般酒、不和一般人喝酒、喝酒不一般。我和他喝了几十年的酒,不知道他的酒量到底有多大。许多人想探究他的酒量,至今未果。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在“三讲”剖析时,他自己就总结过:存在问题,好喝酒;产生原因,酒好喝;整改措施,喝好酒;努力方向,酒喝好。他喝酒真正做到了: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