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静心宁不染尘”

标签:
古玩历史收藏文化杂谈 |
1917年,苏州护龙街汉贞阁碑刻坊来了个新学徒,年方16,家贫,倒是格外的勤奋,他就是无锡少年陶寿伯(1902年─1967年)。师父唐伯谦时为苏杭著名刻碑艺人,书法很有功底。见陶寿伯聪慧好学,很是器重,研习五体书法,授其镌碑技艺,鉴别精裱碑帖。逐类旁通,工余,陶寿伯自学篆刻,竟然很快便刀笔隨心。8年后,陶寿伯已经不满足于“汉贞阁”这个小小池塘,告别师父,奔赴上海,拜在“六岁为师古未闻”的宿儒沈恩孚门下,得沈恩孚悉心教授,静心研读《说文解字》和孔孟学说,深得儒家修养的薰陶,获益多多。风云变幻的1927年,经陈巨来引荐,陶寿伯得入名振画坛、印坛的大师赵叔孺门墙,篆刻得其真谛,刀笔技艺大进。46岁时,又拜张大千为师,绘画功夫更进一尺,成为大风堂重要传人。
29岁时倾心于写梅,年年岁岁,以梅为伴。20年后,前清恭亲王之孙、与张大千齐名的书画家溥心畲,称赞他的纸上梅花“古干生烟,凌风欲起,欹侧生姿,敷花婀娜,觉孤山处士之风,若可揽接”(图二)。且“挥毫写梅,落纸如风”。1950年陶寿伯远去台湾,年近九旬的前清举人,文化名家吴敬恒说他笔下梅花“雅逸高古,似不食人间烟火者,实当为梅传神之圣手”,于是陶寿伯写梅圣手之名远播海内外。1953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蒋介石选送的礼物,即写梅圣手陶寿伯的梅花图。
陶寿伯的篆刻更是闻名于世,成为赵叔孺门下陈巨米、方介堪、叶露渊、陶寿伯四杰之一。他终其一生致力于书法,唐楷汉隶,大篆小篆,均能得心应手,奠定了坚实的篆刻基础。其篆刻风格有两种,其一为仿古玺印,章法参差错落,刀法虽力求苍劲,但气韵通达,秦汉余风习习。其二为细圆朱文,追求“印从书出”的小篆韵味,秀逶古雅。黄昏之年,尤其着力研究被康有为赞为奇伟惊世、若篆若隶的三国吴楚《天发神谶碑》,为他一把刻刀走天下的传奇人生,凭添了強劲东风,日本、泰国、新加坡、越南、印尼以及上海、广州、香港、台湾皆留有他的足迹,被誉为印坛巨手。
“意静心宁不染尘” (图三)是一种不羁绊于世俗的境界,意出于太上老君《常说清静妙经》。元末明初道士浑元子王玠整肃图文资料解说《常说清静妙经》时,作了这样一段说明,即“人若能清其心,静其性,明其善,复其初,一念不生,诸尘不染,自然清静,与道合真矣”,阐明自然本性才是真的道理。1967年正是“动乱”时期,闲章作者自然会悬念老家无锡的几子陶龙若、女儿陶凤若等亲人,篆刻
“意静心宁不染尘”以抒胸臆,展平烦乱,拂却尘俗,宁静心胸,再自然不过。
作者选用珍贵老性艾绿石作印材,此石贮藏年月越久色泽越深,今日浓绿如碧玉,远观黑石一块,显见为宝藏许多年的印材,然強光下透亮如鹅黄(图四),煞是可爱。为完整保全石料,浮雕博古纽(图五),又凭添了几分古韵。印面朱文,与圆朱文对比鲜明,且布局严整,刀法苍劲,古拙朴雅,金石味很重。边款用隶,带晚清复古气息,长波横出,波磔优雅,在陶寿伯流传于世的玺印中不多见。
陶寿伯一生入过8家名师门墙,釆各家精粹,集名师绝技,终成“正果”,书、画、印三绝。画梅圣手、篆刻巨手,并非浪得虚名。中华书画印坛,有他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