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的情感倾向
(2012-06-10 13:11:24)
标签:
杂谈 |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优秀之作,全诗共四个诗节。第一个诗节描绘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于是“我”久久伫立在路口,犹豫不决。这样的描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生的选择,难以抉择之时,犹豫自是在所难免;而想探索明了某一条待选择的人生之路的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快地作出恰当的决定,这是人面临抉择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态。所以诗歌中的“我”才会在犹豫之时,“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然而人生的戏剧性就在于未来是不可预期的,这条路终于消失在丛林深处,想要看清未来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这一节读描绘的“我”的犹豫与“极目望去”,与真实的人生何其相似;从中也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愁绪:面对选择,我们往往是多么的无助和纠结——我们不能同时去尝试不同的道路;而未来的不可预期,又让我们难以作出决定。紧接着诗人在第二小节写“我”并没有选择刚才“极目远眺”的路,而是最终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加诱人,更美丽”。两相比较,“我”可能更感觉到这条路更好,所以选择了它。诗人在描绘这条道路之后,还特意强调“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足迹”,表明对它的选择是慎重地权衡过利弊的。我们不是也时常去说服自己,虽然某个抉择有些弊端,但是确有更多的有利之处,所以值得尝试吗?这种表达,其实暴露了“我”心中隐隐的担心;虽然这条路更美丽诱人,但终究走过的人更少些。试想,如果我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这一条路,又何须不断向自己证明选择是正确的?所以这个“虽然”打头的句子,在自我说服的同时,——选择的道路是对的——又隐含了对自己的选择的怀疑。正因为对选择的路心里总有些怀疑和担心同,所以对那“未选择的路”自然念念不忘。于是,在第三小节,诗人并没有描写“选择了的路”如何如何,而是写就在我作出选择、踏上“另外一条路”的同时,就开始惦念“未选择的路”了——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尽管“我”也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这样的思维逻辑,既符合诗歌整体意脉的结构,也比去写“选择了的路”继续想像,未来“我”会在某个地方回忆往事,感叹树林里分出两条道路,“我”选择了其中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既然作出决定的时候,“我”会担心、怀疑选择的正确性,那么“我”才会如此推测未来:在某个时刻,“我”会对当初的选择“轻声叹息”。这几个字其实已经暗示出了“我”的心理情绪。语言的意义是丰富的,某些词语本身就包括了情绪的色彩,“轻声叹息”这个词语往往传达出一种失望、惆怅之情,何来欣喜可言。
通过上面的一番整体的观照和诗歌的内部逻辑的梳理,我们会发现贯穿诗歌始终如一线索是:作出选择是艰难的,对已选择的路我们常常怀疑,而对未选择的路却始终牵挂。诗歌的标题是‘未选择的路’,正与这条贯穿诗歌的线索相吻合,诗人反复咏叹对选择的路的怀疑和对未选择的路的不忘,就让诗歌弥散着一种淡淡的惆怅和伤感。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释这种惆怅和伤感,人生有无数的选择,但是我们在走其中的一条道路时,剩下的所有的备选道路都只好被放弃,正是这一点上,人生与人们的愿望相悖:我们每个人也许更愿意尝试不同的选择,从而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但事实上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诗人在开篇即用“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来表现这种遗憾。选择时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我们对任何一种可能性都不愿意放弃,都想去经历,而当我们作出选择之后,这种愿望也并没有消失,于是就会对那些放弃了的、未选择的道路念念不忘,以至于想象未来会对这种遗憾“轻声叹息”——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人生之路,其他人生之路就再不能体验和经历,那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风景、可能遇到的人,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成为一种幻影。所以说,轻声叹息还是一种对人生必须有所舍弃的惆怅。这种惆怅更具有哲理意义的,它超越了具体的人和事,象征着人类永恒的对于“丰富”性的追求以及“求而不得”遗憾。
《未选择的路》的感情倾向是“惆怅”的,这种“惆怅”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选择的路的怀疑,一是对人生只能有一种选择、不能有更丰富的经历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