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人有其声口
——简析《羚羊木雕》中的人物语言
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三》中这样评论《水浒传》,“《水浒》所叙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是对《水浒传》的高度评价。其中的“声口”是指说话的声音、语调等。“人有其声口”是指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的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充分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仔细品读《羚羊木雕》这篇文章,其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人有其声口”的。
文中的“妈妈”在发现了放在“我”桌上的羚羊木雕不见了时,立即向“我”追问,“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它在哪儿?”“放在哪儿了?……”“……是不是拿去卖了?”“送给谁了?”步步为营,句句紧逼,不容“我”有喘息的机会,五个问句就把羚羊木雕的下落弄清楚了。她的语势咄咄逼人,语气直截了当,语调严厉有力,用语干脆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当她知道了“我”把木雕送给了万芳时,立即用命令的语气要求“我”:“你现在就把它要回来!”态度之生硬、语气之严厉跃然纸上。又用了一句语气十分严厉的反问句来批评女儿:“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在她的严辞的威逼之下,“我”终于无法承受,发出了“不”的哭喊之声。从“妈妈”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处事干练、急躁、重财轻义、固执生硬的人。
文中“爸爸”的语言显出了他的修养和水平。他以理服人、循循善诱、语重心长,他的职业可能是一个官员或是一个职业的外交官,毕竟他到过国外(从文中可以知道他到过非洲),可能受到过外交语言的训练。他说话的语气和缓,一点也看不出急躁来,他的语调是慢慢的,声音是“一直很平静”,他先是肯定了女儿送朋友东西的正当性:“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让“我”的情绪得到稳定,不至于对他的话产生反感,但他马上又指出我的“错误”:“但是要看是什么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在他看来,“我”的错误是自作主张,把一个贵重的东西随便送人,这也是一个事实。“我”立即反驳“您已经给我了。”他以退为进:“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我”被他的话说得无话可说了。从骨子里说,“爸爸”和“妈妈”一样,都是重财轻义的人,只是他表现得不那么露骨,显得含蓄罢了。
“奶奶”在文中只有一句话,这符合她的身份。在这个家中,她无法左右儿子、儿媳。她明显倾向“我”,对儿子、儿媳的做法明显不满,但她说话不算数,这使她不便直截明确表明自己的看法。她只是说了一句:“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有什么不好?一是违背了“我”的意志,伤害了“我”纯洁的感情;二是逼“我”去要回送给别人的东西,让“我”十分难为情;三是对万芳来说,这也是很难接受的。奶奶出于对孙女的疼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尽管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她善解人意、心地善良的性格还是可以让读者体察得到的。
文中的“我”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孩,重友情,但做事有些草率。“我”出于友情,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事前没有同父母商量,这个做法是草率的,也许觉得“理亏”,对父母的做法不敢表示明确的反对,显得屈从,用最少的词来回答母亲的追问,有的地方有撒谎的嫌疑。“我”对父母的做法很反感,但也不敢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迫于无奈,违心地向好朋友要回了羚羊木雕,所以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