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读《老王》的倪文尖 绝对地正版

(2011-03-31 21:18:29)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

      (本文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原创倪文尖,听课整理,不全。)

       说话之前,先简要叙述几位老师的解读。

       孙绍振写就2000余字的《贴近发现“愧怍”的自我》,提出文本关键点在于最后的“愧怍”。要紧紧抓住“愧怍”这个词。

      杨绛在文章里面隐藏着一条思绪的转折:同情、宽容不幸者,是俯视的姿态;而最后的“愧怍”却变成仰视的姿态。这是自我解剖,也是自我批判。

      文学创作不是老有人讲贴近生活吗?但光贴近生活是不够的,杨绛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惊心动魄的文章来,就是因为她首先是贴近了自我真实的内心里微观的“渐渐明白”的逻辑

       黄玉峰老师执教《老王》,并以精彩的演绎引得全国大赛的重要奖项,细读文本,读得很细。黄老师认为杨绛先生实在是“不地道”,

      读最后一段。我看到您在几年后的愧疚,说自己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人的愧怍”。我记得这话原来是爱因斯坦讲的。这使我感动!可是此时此地,老王的悲剧,并不是因为您多吃多占,他要的是您能理解他,他要的是你们能把他当朋友,把他当一个“人”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蹬三轮的”!请允许我再说一遍,他要的是:理解!是朋友!是“人”!

      孙文辉的《老王》:通往“愧怍”之路!引经据典,很多名家关于《老王》的精彩见解也做了比较,更倾向于对于杨绛先生的赞誉。

     尽管杨先生的叙述语调已经相当平和、节制了,但文中的几处叙述缝隙还是隐隐地透露了些许“我”对老王的精神俯视。

     这样看来,人们认为杨绛与老王在精神的天平上有些失衡,的确不无道理。

      网络不知其名写了一篇《我备<老王>》,对于文本有自己更为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很多深思的问题,可能是课堂上暂时无法解决的疑问。

     我想,杨绛也想做些什么。但是当老王突然间以一个僵尸般的身形出现在她眼前的时候,杨绛自己也惊呆了。所以,第八节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的只是惊讶而已。而没有感动。
     俗语说,投桃报李。老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从形式上给予杨绛的是他的香油和鸡蛋,但在本质上是把他的所有,他的灵魂都给了杨绛。而杨绛还木知木觉,只是“照例”给他钱,以求心灵上的平衡。但这恰恰是不能让人平衡的。所以杨绛会感到愧怍,会自责以“侮辱他”。
     我们也不能怪杨绛。平心而论,杨先生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虽然老王生重病的时候杨绛没有亲自登门问候而只是托老李给他带钱,但是登了门,又能说什么呢?
      粗体字部分是几位对于《老王》的精深解读,这样的文本还有秘密吗?

      今天,倪文尖老师用自己的思考验证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去文学的神秘化”,甚至建构了一种解读这种“亚类型”文本的数学图示。尽管我还在学习,但是,思维的空间却被打开。他说,黄玉峰犯了一个“高级”错误,就是杨绛让黄玉峰们这么解读的;他还说,孙绍振的“渐渐明白”简直是无稽之谈;到时孙文辉的解读给与了他新的思考。关于这点,我还不能完全去昭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杨绛先生的“害怕”有理有力。她的知识情怀是通过《老王》切实地表达“愧怍”之情;当然可能还有内敛从容的写作风格促使她借老王写篇好文章(已成功的典范);还有就是要“舒缓压在心上的坟”这一隐秘动机。倪文尖老师告诉我们,通过写作——其实呀,自己也不必那么纠结了,不必那么不安了,乃至于不必那么“愧怍”或者“愧怍”了几年这本身,也已洗刷了自己哪怕真有的那点不是吧!

      字字珠玑,句句入肺。这样的为文的控制力足以证明杨绛先生的散文已臻化境。这样的解读方式足以证明倪文尖的阅读图示不久即会出炉!

 

附:倪文尖经典语录续——

◆诗歌中的意象有时诗人在创作室已不再是自然界的具体事物。

◆阅读经典要以新颖的解读作为诱饵,要让听课人呗我们所吸引,让他们意识到文本会有新的阅读视角。

◆其实对作品阐释方面的知识是死知识。可迁移的知识就是读法上的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还停留在教阐释的阶段。明言的知识,需要用概括的语言进行提炼。在学生模模糊糊,开始思考,将其赋形,影响深刻。

◆启发式,就是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最有效的教学就是贴着学生知识和思想的边界去瘙痒,让学生的创造欲望迸发出来。

◆重视可迁移知识(读法)的开发和教学,一线教师责无旁贷。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在于教读法。教阐释要反转到对读法的引导。

◆语文教学切忌想当然。你认为重要的只是可能对学生来说并不重要。

◆我们不能播下的是龙种,结下的是跳骚。

◆阅读中最主要的是想象和移情,他是所有阅读的起点。

◆每一次的阅读,都要有新的发现。

◆语文有不可教的方面,有教好的方面,也有不必要教的方面。

◆想象和移情是内隐的,朗诵就是把内隐式的知识外显化。

◆语言是误解之源。

◆语文教学有时需要声东击西。

◆写写画画在阅读时非常重要。

◆好的阅读应该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备课时,你就只读课文,每读一遍就写一些感受,第一次写300字,第二次可能只写出200字,第三次可能只写100字或写不出来了。这个写不出来的点就是你的备课点。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人格魅力很重要。

◆意识是最重要的知识;

◆好的文学其实是——语言要准确、得体。最高的境界就是如此,绝对没有漂亮的地盘。

◆第一遍读文章时,你在读不懂时,硬着头皮也要读完。

◆在大学里教语文时,我要先让学生学会呕吐,把原来所学的语文知识全都呕吐出来。

◆学文学是一点用也没有,但假如不学文学的话,世界就在你的眼前失去了一份明亮。

◆假如没有文学的眼睛,这世界会丧失很多的精彩。

◆阅读的第一定律是硬着头皮,第一定律之前还有一个定律是要坐下来。

◆概括性语言能说清楚,但从某一个角度讲等于啥都没说清楚。

◆一看春天,我们这个时代患得是忧郁病,上一个时代患得是相思病。

 (倪文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硕士生导师。《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语文教学》授课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