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1古文翻译的方法

(2022-09-23 17:18:41)

                 41   古文翻译的方法

 

 一、翻译的要求:

        1、译文要力求符合原文的意思,不要笼统而要贴切,文字不要随意增减。

   2、译文的词句要通顺,前后要贯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3、译文要体现原文体的特点,记叙文要保持记叙文的特色,议论文要保持议论文的特色。寓言、故事要体现原有的情节。

 总之,要忠实于原文,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翻译的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分辨文章体裁,理出段落层次,掌握中心大意。

 第二步,对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关键性的词语,要从全文着眼,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仔细斟酌,以明其意。

 第三步,动笔翻译。

 第四步,根据译文逐字逐句对照原文,检查有无遗漏,译词是否恰切,句子是否通顺,上下文是否连贯,全文结构是否完整,修改不当的地方,直到自已暂时认为无可再改为止。

 三、翻译的方法:

 采用“保留”、“补充”、“替换”、“删除”、“调整”的做法。

   1、保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国号、帝号、年号、时间、人名、地名、官名、实指的数量单位,译文中都可以保留,不必翻译。例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其中“人”、“捕”、“鱼”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太元”是年号,“武陵”是地名,都可以保留。全句可译为“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一位武陵人从事捕鱼的职业”。

   2、补充。有三种情况要作“补充”:文言单音词一般都要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句中的省略部分,应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作必要的补充;译成现代语体文,词句之间不通顺的地方也要作必要的补充。第一种情况如前例句中的“业”字是单音词,要补充成“职业”;第二种情况如前例句中的“武陵人”前面省略了“有一位”,要作补充才能明白,又如在“君能弭谤矣,乃不敢言”中,后一句承前省略了主语“谤者”,翻译时要补充为“我有办法制止别人说反对的话了,他们才不敢说”;第三种情况遇到译成现代文之后,某一句不通顺或上下句不连贯也要作咀嚼补充。

  3、替换。凡是古今意义不同的词,意义相同但用字不同的词及古文中的通假字,都要用现代语中相应的词或字去替换。例如文言实词中的“走”、“去”、“城”、“江”,应相应用“跑”、“离开”、“城墙”、“长江”去替换;“履”、“曰”,应相应用“鞋”、“说”去替换;“贾”、“直”、“距”、“内”、“指”、“取”,应相应用“价”、“值”、“拒”、“纳”、“旨”、“娶”去替换。

   4、删除。有些句子中的文言虚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翻译成现代文时,应把它删去。作发语词的“夫”和作宾语前置标志的“之”都在可删之列。例如“夫战,勇气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要译成现代文,其中的“夫”、“也”、“之”都应删去。

   5、调整。文言中凡是成分倒置的句子或词语,翻译成现代文时,都要按照现代语的习惯加以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本来的结构应是“汝之不惠,甚矣!”翻译成现代文则是“你太不聪明了!”

  四、翻译口诀:

  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置,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已。实词活用,考察全句。

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