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澳大利亚的教养美国人的愚蠢
(2022-09-12 10:47:59)
澳大利亚的教养。有些事情很小,却能照出教养的差异来。澳大利亚有些地方聚集的人很多,如银行。人虽多,却安静。人都老老实实排队,特别有耐心,而且,人与人之间必定保持一定距离。不像中国人喜欢像沙丁鱼那样一个紧挨着一个。中国人排队,后面的人总是紧紧地挨着前面的人,把肚子贴到前面人的背上。你躲开一些,他就挤上一些。他不是故意和你过不去,而是根本没有发现这样子有什么不妥。澳大利亚根本没有道德的教育。政府不强调,报纸不宣传,连中小学里都没有相关课程。如果学生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会给他们讲些道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假如说有教育也不过如此而已。
“自我尊重”。对于任何一个美国人来说,这已经不需要任何一种解释。“自我尊重”这个词,它已经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而深植于美国人的意识之中。这种价值是从小就得到培育的。在幼儿园里,老师总是会说:人应该尊重自已。比如,一个孩子过生日,老师会送给他一个盆子并对孩子说,假如他朝这件礼物瞧一瞧,他就会看到一种独一无二的、非常珍贵的、独特无比的东西,整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人会有这样的东西。孩子打开盆子后发现,里面是一面小镜子。确实,镜子映出的正是孩子自己的那张面孔,也就是那张“独一无二的、非常珍贵的、独特无比的”面孔,其他人是谁也不会有的。这就是一种“自我尊重”的教育。“狐独“。在旁观者看来,美国人都是天生的集体主义者。他们喜爱交往、非常开放且相互联络频繁。但若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正是美国人的一种主要的精神悲剧所在,那就是孤独。有人认为,这种外表的交际与内心的孤独之间的矛盾,可能就是美国人性格的最主要的不合常理之处。在一个讲习班,有一位姑娘已经三个星期没来上课了。她怎么啦?在班中有一个外国人向同班的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谁也不知道、好像谁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谁对此都毫无兴趣,她是否还活在世间。美国人提倡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建立温馨的家庭。比如在儿童节目《巴尔尼的话》中就经常说到家庭。一个重要的结论,也是电视观众们从小就应该记取的结论:“假如在你家里所有的人都彼此相亲相爱,这就意味着你有一个真正的家庭。”这个节目的片尾歌就是“我爱你,你爱我,我们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支歌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会唱。这种宣传正在取得效果,正在促成各种年龄段的人们的社会的共识。“不息的进取是美国人最希望传给子女的品质”。在美国人最希望传给自己子女的所有品质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有利地出卖自己的才能和经常不息的进取。”华盛顿大学教授史蒂夫夫妇不让他们唯一的女儿住在家里,而单独另外居住,租住在学生公寓附近的一套居室。他们解释说:女儿已经15岁了,她应该学会一个人独立生活,否则进入成年人生活时期就会拖长,而这将会威胁到后来的社会发展,会产生幼稚病。女儿回家有什么事情要求父母的帮助,可是父母却是坚决地拒绝。父母每月给她一些钱,主要用于饭食和买书。房东提高了租金,女儿回来向父母求助,可是他们并没有给她钱。史蒂夫的妻子说:“这是她生活中碰到的第一个障碍,让她自己去考虑如何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