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有关天才的说法
(2022-09-07 22:09:23)
一种认为天才不等于勤奋。天才是天才,勤奋是勤奋。天才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生来就有的一种大脑构造,包括神经、血循、消化、悟性等等系统构造。而勤奋是后天重复劳动的过程。勤奋、积累、博学,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但勤奋即使拼死累死也无法变成天才。天才不能由重复劳动来换取。
另一种认为无论任何人,但除了那些先天条件不足者,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十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认为天才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们在大脑里培养、积累、储存了某个特定领域丰富、强大的记忆功能,并使其功能变得更有灵活的能力,变得才华横溢,遇事办法层出不穷,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性。就是说靠勤奋也可成为天才。
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其实两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第一种说法无法解释兔子与乌龟赛跑的结果。眼见为实,胜者为王。其他说法不能抹杀结果的事实。所以勤者也可称天才。因为它胜过了天才。所以不能否定勤奋。勤奋也可以换取天才。第二种说法肯定了勤奋而否定了天才。同样拿乌龟与兔子来作比较。兔子有先天优秀的条件,它的长足,决定了它有善于奔跑的本事。乌龟没有这个先天的条件。先天不足,决定了它只能爬行,不能奔跑。如果兔子不骄傲,中途不睡觉,错过了时间,可以肯定乌龟比不上兔子,肯定乌龟得不到冠军。这个假设是成立,可以用事实来验证的。其实天才与勤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的基因是有遺传的。父母的智商高,他们的后代智商也比较高。父母的智商低,他们的子女智商也比较低。所以有天才与勤奋的说法,也即有聪明与愚蠢的差别。如果把天才比作聪明,把勤奋比作愚蠢。他们的区别究竟有多大?有句俗语说明两者区别之大。这句俗语就是“智者千虑有一失,愚者千虑有一得”。这个“一得”,“一失”则有天渊之别。智者即天才做事失手的很少,成功率占百分之九十九,愚者即先天不足的勤奋人,做事失手的很多,其成功千中才得其一,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不过这只是夸大的说法。只要懂得勤奋的人,许多事实证明他们与天才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马克思说一个学者与一个车夫,其智力并没有多大差别,甚至没有差别。只要这个车夫懂得勤奋,在相同的条件下,与学者一起努力,这个车夫同样可以成为学者。记得恢复高考时,那时兴办少年大学生班。十多岁就能考上大学,证明他们确实具有相当高的天分,亦即称为天才。但后来十几二十年过去了,这些少年大学生毕业后,多数并没有成为社会的精英,或什么行业出色的领袖。反而其他二十多岁考上大学的人,后来反而比这些少年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还要大得多。有个宁铂很出名,被称神童,十岁就以最高成绩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是大学少年班的第一人,但本科毕业后,连考研究生也不敢考,结果只做了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34岁时出家做了和尚。可悲乎!华罗庚同他相反。虽不是同时代人。但可类比。华读小学时数学学得不好,读初一时数学经常考试不及格,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教他的老师还说过一句刻薄的话:如果班中同学将来最无息的人,一定是华罗庚。但后来华发奋苦学,别人学一小时,他就学两小时。他读了初中,因家贫无法继续读书,就在家开了一间杂货小店,还一边研究数学。他还因伤寒造成左脚残废。他还是醉心数学。1930年华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论《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震惊了清华教授,被熊庆来等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去任教。后又被派到英国剑桥大学去留学。学成归来继续在大清华任教。后来他成为现代数学之父,成世界闻名数学家和数学大师。原苏联卫星上天,计算出了问题,还特请华罗庚去解决。你说他是学者,还是天才呢?所以关于天才,是难有准确的定义的。天才也需要勤奋,勤奋也可成为天才。也许有先天的天才,也还有后天的天才。不能肯定天才就能成功,也不能肯定勤奋就不能成为天才。先天不足,是可以靠勤奋去弥补的。请教有此研究兴趣的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