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名家学习、读书杂谈录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大学者,大艺术家,他的诗文、书法、绘画都很有成就,被后世诩为“三绝”。但他“幼时殊无异人处,然读书能自刻苦。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连行路,吃饭、睡觉、对客之际,也在记书默诵,也就是说,他的饱学多知,不过是由过人的勤苦换来的。…
夏衍:我们童年学语文,不仅要念,而且要背,背不出就打手心。我们这些人,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打下了一些写文章的基本功的。我认为这是有好处的。
丁玲:我曾经与一个写诗的青年谈天,他说他写诗只是靠感受的,他所以不喜欢读书。……我问他:请问你最初开始写诗时为什么也分成一行一行的呢?这还不是从你读别人的诗中学来的吗?无论如何,你是从不读书而想成为一个诗人或文学家是不可能的。
凡是文章写得很好的人,都读过很多书,没有读书或读书很少,要写出漂亮的文章是不可能的。读书可以开阔写作的思路。读书可以丰富写作的材料,读书可以借鉴写作的技巧,读书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美国教授李欧梵说:“作家要有个冬眠期”。作家应该充分读书,并多作阅读的思考,这是一个作家进行写作前的重要准备。他认为作家要有一个“冬眠期”,多读书,勤反思,把沸腾的感情冷静下来,进行慎重的思索,随后再在丰富的生活实践基础上进行开创性的写作。
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西蒙教授曾提出这样一个见解: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西蒙的依据是一个人一分至一分半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每门学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是5万多个,以每周学习40小时计算,要掌握一门学问大约需要半年。其实,大学才四年嘛!
王蒙提出作家要学者化,作家读书不多,就无法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长此以往,会导致作品失败。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吴晗:要想学问大,就要坚持做卡片摘录……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归纳,逐条分析研究,各择其优,然后综合利用,集百家之所长,创造出自已的作品来。这样,你的见解虽来自百篇百条,然而却高于百条百篇。
鲁迅
: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为一学者。
李政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已在没有“牌子”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杨振宁:最近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到华中理工大学为全校师生作演讲。他谈了自己所经历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一种是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大读书时所采用的传统的教育体制的诠释法:首先要在脑子里分清什么是懂的,什么是不懂的,懂的就是你要钻研的,不懂的就是你要舍弃的。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在这几年的学习中,我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基础,为以后的深造作了很好的铺垫。另一种是1945年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到一种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归纳法。这种归纳法使人常走弯路。……但并不可怕,它能使人面对困难,探索困难。……
针对青年学生好高骛远的现象,杨振宁博士提醒道:“年轻人要有干大事的雄心,但同时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我的学生常常问我……该做什么题目,大题目还是小题目。我告诉他们,大题目小题目都可以做,但应该常做小题目。光做大题目,成功的可能很小,但得精神病的可能性却很大。”
研究学问“要自己找路走”,其办法是经常“翻翻”书。他建议人们“每星期抽一定时间去图书馆……乱看看,浏览一下,过两三个月,你就会了解那些介绍性的杂志。看多了以后,就能掌握住你那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他还认为这样的“翻翻”,实际上,这“可以说是一种渗透性的学习方法。你看了一个东西不太懂,但多看几次以后,就会不知不觉地吸收进去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搞前沿科学的,这是必要的,不可少的学习方法之一。”杨振宁博士所说的“乱看看”,不妨理解为突破自身研究或关注的领域界限,把那些貌似非相关的东西也“翻翻”,看看,这会使人获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好处。
侯宝林的抄书法;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学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一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的吃书法: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好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认真阅读。他说:“这篇论文一共二十多页,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地反复学习翻摸,洁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爱人对他开玩笑说:“这哪里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他不往后面看,只是往前赶,赶回家去的仅是一辆空车,反而夸张他走了很长的路程。(凯洛夫
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司马光)
著名作家巴金十分重视背书。他十二三岁时就背熟了几部书。他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上来的。”所以多读多背,可以增加词语和精彩文句的积累,并有助启发文思,这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中不少是要求背诵的佳作,学生应该读熟。至于课外书中的好文章,有条件的也应该有选择地多读多背些。此外,还应提倡多抄书。
黄冠芳:抄书可以练字,但更重要的是增强记忆,古人常常采用此法读书。据记载,苏轼读《汉书》时,曾亲手抄过三遍。有人试举题一字,苏轼“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差缺。”著名学者顾颉刚早在二十年代初期,他就每天以抄书代其记忆,数十年如一日,摘抄了六百多万字的材料。著名作家秦牧到老还坚持天天早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些古人的箴言,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不致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