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读好一本书

(2022-08-03 14:30:14)

                 8 读好一本书

 

 有些人很喜欢读书,手不释卷,读了一本又一本,什么书都读,大有要把所有的书都读完的气势。这种劲头可嘉,这种精神可赞。但世间的书很多,“汗牛充栋”不足以形容其多,简直用火车拉也拉不完。有人作过统计,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书,至少也有三千多万种,而现在每年又以二十多万种的数量在增加。一个人即使穷读一生,其数量最多也达不到九牛一毛。书海无涯,而人生有涯啊!读书多倒不一定收益就多。读书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用”。用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哪有时间去思考、去应用、去实践、去创造?读而不用,又有什么意义?历史上很有一些人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出色,这是值得深思的。据说,宋朝并不乏神童,每年被朝廷选拔的就有百人之多。其中有的神童,四五岁就能背《论语》、《孟子》、《孝经》等九种十种古书。有一个十岁的孩子竟能背诵经、史、子、集的古书达十七种之多。这些人读书的能力,读书的数量之多,可谓惊人了,但他们大都没有成才。还有一英国人,叫亚克敦的,他读的书更多,有七万卷,每一卷都留有他的手迹。他活了六十六年,一生嗜书如命,却没有留给后代什么东西。“不学无术”固然不好,但光读书,或只以其读书数量之多为荣,而不注重应用,同样是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

读书要有为而读,不要贪多求快,好高务远。我以为一个人一生,能读好一本书,用好一本书,已经是很不错了。你不要以为我的意见太消极保守,不可取,其实是极有益的主张。学术讨论,最强的对手是专攻一本书的人。历史上以一本书治世、立业,并卓有成效的,大有其人。汉代的荀况和宋朝的赵普就是极有代表性的两个例子。荀况口才极好,能说会道,善驳善辩,令人折服。但他经常翻阅的,只有一本《战国策》。他的本领就是从《战国策》那里学来的。赵普官至中书令,更为本事。他自已吹嘘,曾以半部《论语》辅佐宋太祖赵康胤定天下,以半部《论语》辅佐宋太宗赵光义致太平。也曾经有人考究说,他原来“寡学术”,后来宋太祖劝他读书,于是他从此办完国事便回家关起门来读书,并且一读就是一整夜,而次日临朝处理政务时,效率却极高。他死后,他的家人打开他的书箱一看,却只有半部《论语》。《三字经》对他也极为赞赏。可见他的自吹,并不算言过其实。由此看来,读书并不在多。顶用的,把它读深读透,有一本就够了。在现实生活中,我曾也看见过许多各种职业的人,都有一本这样的书。搞电器修理的,有一本《线路图》,搞建筑的有一本《施工手册》,做衣服的有一本《裁缝书》,做厨师的有一本《菜谱》,甚至养蜂、养猪、养鱼的人都有自已的“一本”。他们随身带的,经常翻的,就只有这么“一本”。但他们确确实实就靠这“一本”去解决问题,去工作,去生活。

我们应努力去找出一本于自已顶用的书来,不去读那些可有可无的书,把读可有可无的书的时间用来读这本顶用的书,背得滚瓜烂熟,穷源究底,领会其精神实质,这对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比如一个语文教师能够熟透一本词典,他将终生受益无穷,学生问词义,可随问随答,备课时也不用常去翻词典,教学讲话,词汇丰富,妙语如珠,令人钦佩,写起文章来也不会枯燥无言了。又比如想学写诗歌的人,读熟钻透一本诗歌范本,以它为指导,相信进步一定很快。又比如想学写小说的人,读熟一本小说范本,相信写起小说来,也不致瞎子摸鱼,无从下手,或束手无策了。

 能读熟十本,并能应用,当然求之不得。但如果读了十本,却毫无印象,或收获甚至少,不如读好一本,用好一本上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指。十把钝刀子比不上一把利刀子顶用。这就是读好一本书的真谛。自然能具备专业知识更好,业务范围内的书一定要看,也可涉猎一些本分以外的书,以补充和拓宽自已的知识面和厚度,但应该有一本常读的书,作为自已生活和学习的指南,工作的依据和资本,贪多求快,为读书而读书,去读不起作用的书,实在不值得提倡。

               (原载《中国当代微型文学作品选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