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作家怎样成长

(2022-06-13 08:01:47)

          7  作家怎样成长

 

 作家怎样成长?我看过许多作家的传记。觉得有几点几乎是共通的。

       一、自少喜欢读书、背书。有的还酷爱到嗜书如命。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如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施耐庵、罗贯中、巴金、夏衍、茅盾,钱钟书、鲁迅、郭沫若、高尔基、托乐斯泰……有一人,才出世不到一岁,父亲把一本书和一堆糖瓜放在一起,看看他的孩子首先要拿什么?结果他的孩子拿了一本书,而不要糖瓜,父亲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读书人,长大后果成作家。这些人不但爱读书,凡是找得到的书,都想办法找来读,或借或买,并且喜欢背书,记忆力很强,大部头的长篇同样能背得烂熟。苏轼能背《汉书》。 他不但背,而且抄。以抄为背而下功夫。《汉书》他抄过三遍,他背起《汉书》来一字不漏。所以苏轼的诗文是少人能及的。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背熟了几部厚书。他说:“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的思路连起来的。”由于他读的书多,背熟的书多,对他写作起了关键的作用。他27岁就写出家春秋三部曲的第一部,是不奇怪的。顾颉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每天以抄书代记忆。数十年如一日,他摘抄了六百多万文字材料。秦牧到老还坚持天天读。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左传》、《唐诗三百首》到小学毕业时这两部几乎倒背如流。洪业庭年轻时就能背一千四百多首杜甫诗和三十多篇杜甫文。后来在美国写《杜甫传》巨著,全凭记忆,不用再去读杜甫的诗文。严北溟五岁进私塾,读背《三字经》《千字文》后背唐诗宋词达三千多首。熊十力十岁背《三字经》……背书很多。后来著书立说,案上仅有文房四宝,而没有一本参考书。钟敬文小学时代就能背诵《唐诗万首绝句》。后来不管是有事出门或远行,都随身携带,晚宿时放在枕边,有空就读,睡前必读。陈寅格的学问几乎无人能及。他读过背过的书,非常多,记忆得却非常深刻。有一学生找他,问一个材料。陈寅格说:“你到图书馆去找某一书,翻到某页,那页的页底有一个注,注里你所需的材料都列出来了,你把它抄下来,按线索再去其他材料。”有谁读书能熟到这样惊人的程度呢?所以他写文章,写书根本不用去找参考书。其实他家里,也没有书。他说世界的书他都读完了,再也找不到他要读的书了。夏衍说:“我们童年学语文,不仅要念,而且要背,背不出,老师就打手心。我们这些人,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打下了一些写文章的基本功。我认为这是有好处的”好处就是背书为写作打下基础。世界文豪高尔基只读过小学,但他靠自学,读过的书不计其数。他读书认真到扑在书本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四处流浪,给人打工,在夜里都拼命读书,常被老板把书抢去烧掉,或被赶出去不再请他打工。但他依然不改读书的决心。他说如果不读书他早就被淹死在烂泥塘里了。有一个作家自幼喜欢读书。他说:“读书时,我体味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觉。好象书就是人生的一段情,它象老师,又象慈母,特别是读到自我感觉良好的段落,我就感到书中的人物的头发和衣襟在撩拨着我的脸颊,它们的故事随着均匀的呼吸从我的鼻孔悄然滑出……我感觉到每个方块字都变成了一串串音符,自己变成了一根红红的蜡烛,不停地燃烧,不停地流泪,为那毁灭的与新生的美。在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我才领略到读书的魅力,领略到人生妙不可言的享受。假如有谁要让我走出书屋,有一笔大买卖等着我去赚钱,我也不去。”丁玲说:“我曾经与一个写诗的青年谈天。他说他写诗只是凭感受。他从来不喜欢读书。我问他,你最初开始写诗时为什么也分成一行一行的?这不是从读书那里学来的吗?他哑口无言。所以无论如何,你想成为一个诗人或文学家而从来不读书,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作家的成长,第一步就是喜欢读书、背书。没有读书背书作基础,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的。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说明先要读好书,然后才能写好文章,然后才能成为作家”。 

二、从少喜欢写作,并有特出的表现。有的是作文总是受老师称赞,有有是老师在他的作文中,圈圈点点,有的是他的作文被老师拿出来作范文,向全班学生宣读。有的是他的文章被学校的板报登出来,或被刊登在校报上,有的是在全校或几班的学生的演讲中名列前茅,甚到是名获第一。有的是在升学试中语文成绩突出,尤其是作文。出到社会时,有的在社会某团体活动的地方,他的文字被表扬,被小报登出来。有的被某机关抽去做文书什么的。总之在未成为作家时就少有名气。有点出类拔萃。这是当作家的前奏曲。但离作家还远得很。但毕竟有了一点曙光。在这方面,贾平凹可能是个典型。贾平凹是一个农民的儿子,1952221日出生陕西省丹凤县金盆乡。父亲为了纪念儿了出生的顺遂,取乳名为贾季平,平时喊他平娃。平娃读小学一年级便开始给在外做工作的父亲写信。初小四年,高小两年,年年得奖。他爱演戏,读书却从无误过。12岁起他跟大人到远山砍柴……要走30多里。在艰苦的劳动也酷爱读书,能找到的书他都读了,还托父亲到他朋友处借。白天学大寨,晚上还秉烛苦读。公社在十里外的山沟修一座水库,队上派他去水库送信。适逢开会要写大标语,无人执笔,他自荐写就,还要求留下来,后来还做了广播员,编《工地战报》,身兼记者、编辑、刻字、校对、印刷、发行……19725月,平娃被县推荐到西北大学读书,系里要求每人写一篇上大学的感想。他写了一首诗,名叫《相片》。几天后,第一期校刊登了他的这首诗。他成学校的新闻人物,在校刊上连续发表诗作……

三、闯铅字关。这一关,有的人容易,但多数人却没有那么幸运,比登蜀道还难。继续说说贾平凹。他在西北大学的校报出尽了风头。他想要“杀”到西安大报去。先是投稿无望。后便决心到西安报社去试探一下。但他拿着自己的文稿到了报社的门口,却长久地徘徊,紧张得手心冒汗,左思右想,觉得报纸高得可怕,自觉自己的作品浅陋可怜,终无进去的勇气。后来只得悄悄地离开了。但不死心,去了来,来了又去,始终不敢进报社的大门。终于有一次硬着头皮走进了编辑部,但稿子没有被取用。但他仍是顽强地写,稿子源源不断地送去,又源源不断地被退了回来。半年过去了。他写了十几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故事,但稿子却没有一个字变成铅字。他感到写作几乎没有出头的希望了……但197410月的一天,《西安日报》终于刊登了他的一篇两千多字的散文:《深深的脚印》……从此才走上写作生涯之路。成为全国闻名的作家。其他人走上作家之路比贾平凹还要难得多。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首次所写的小说,投稿15家报社,无一处取用。他气得要把书稿烧掉。他的妻子从火炉中把书稿抢救出,叫他再投一家报社,结果才成功了。后来成为科幻小说家。他写的幻想都被变成了现实。还有的作家比他还要惨。世界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有志于创作。但他没有大学文凭,也没有得力的人可攀,出版界更无熟人。他向所有出版社和文学报刊投稿数次,得到的却是七百四十三张退稿条。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写作。他对朋友说:不错,我正在承受人们不敢相信的大量失败的考验,如果就此罢休,所有的退稿条都变得毫无意义。但我一旦成功,每一张退稿条的全部价值都得重新计算,每一张退稿条都将价值连城!有志竟成。他的作品终于得到问世。他的创作才能如大江奔流,创作四十年,写书五百六十四本,总计有四千多万文字。他身高一点七八米,把他的书叠起来,比他的身高还超过两米!他终年75岁。他享誉世界!他既凄惨又幸运。 

    有的作家,就是这样成长的,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有的一帆风顺,有的则有说不出的艰难,成名了,却不堪回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