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施耐庵与《水浒》的启示

(2022-06-07 11:11:18)

     6 施耐庵与《水浒》的启示

 

 读一本书,你最好了解一下写这一本书的作者。你了解作者,你就更能读懂这本书。先说说鲁迅。鲁迅初到厦门大学讲课。来听课的学生很少。只有一两个。先来了一个,中途又来了一个。他毫不介意。一样认真。他一边讲,有时也问学生。学生的插问,他也不计较,并认真回答。没有教科书,也没有教案。只有烟和茶。有时在讲课中,也抽烟,并请学生饮茶。讲课就象跟朋友座谈。他讲《小说史略》,既分析作品,更重对作者作家的介绍。他认为什么样的作家,就写什么样的书。作家写的书,写的文章,离不开作家的经历见闻,学识,立场,思想观点,离不开他的个性。因此他在分析作品前,先详细介绍作家。他讲作家的出身、家境、经历、读过哪些书,怎样成长,作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起居饮食,待人接物,穿着及脸色表情。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作家熟悉到就象是自己的本身。如数家珍,了如指掌。细节典型,讲得幽默风趣,妙语横生,常常令学生不禁捧腹,笑过之后,又突然沉默,不但再笑不起来,而且想哭。如他讲金圣叹被处决时,正值雪化冰消之际。金触景生情,吟诗自悼,并高声吟诵:“天生悼我地丁优,万里江山尽白头。一时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珠流。”吟罢金圣叹人头落地。头颅滚出几丈远,两耳内各掉出一个纸团,一曰“好”,一曰“痛”。两字纸团是早就塞在耳里的,“好痛”象平常人的叫声,轻松,并不象人死时的令人断肠的惨叫。两字代表了对人民灾难的呼号,也是对自己痛遭惨杀的哭泣。如此幽默,令人不禁一笑,但笑后,怎能会再笑得出来呢。如此生动的讲课,经两个学生到处传颂,结果第二天再讲课时,来了许多学生,坐满了大半个教室,后来教室坐满了,走廊也有不少学生。后来连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也来听鲁迅的课。一个留学日本学医的专科生,掌握的文学知识如此丰富,对作家如此熟悉,研究得那么透彻!鲁迅的天才与伟大确是名副其实的。这是题外话。我要说的重点是,读作品,要理解作者,这样读作品就容易理解,收获就事半功倍。

 言归正题。你读《水浒》,你就应该了解一下作者施耐庵是怎样的一个人。施耐庵与《水浒》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写这本书?又是怎样写这本书,这本书给他带来什么命运,是好是坏,后来又为什么画蛇添足,写了一本《后水浒》。你都应该知道一些。

施耐庵1296年生于苏州城门外一个穷困之家。七岁时穷得无法上学。只好经常借书看,并请教邻居。还到附近学府去旁听。靠自学读完了《大学》、《论语》、《诗》、《礼》等等许多书。十三岁已能在大庭广众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文章出众。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教私塾的秀才来写祭文,迟迟不到,施耐庵则代其写就。秀才到来一看其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免费带他到自己教的私塾读书。后来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1331年,年已36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得中辛未榜进士。发榜后在拜谢师友中结识了同榜中的淅江的青田人刘伯温。不久,被朝廷派去钱塘担任县令,只当了两年,因不愿昧着良心事权贵,辞职归家。后在家乡开学授徒,遐迩闻名,四面八方的学生都来投师问教。有一山西人来往于苏杭做生意,特意专程带十四岁的儿子罗贯中前来投师求学。父亲及元配夫人相继去世,后续娶家庭富有的姓申女子作夫人,在岳父支持下,不再授徒。只留下罗贯中帮他整理书籍,自己则专心写《水浒》。刘伯温做了朱元璋的军师后,到处打听施耐庵的隐居住处,特向朱元璋推荐。朱令刘前去招请,施则四处躲避,《水浒》成书后到处传抄,朱请他做官他不来,看了《水浒》后,更为怒火,批示道“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秘派人去抓来,关在刑部天牢。刘伯温前去探望,施则叫刘救他出狱。刘则说:“你是因什么进来就用什么办法出去。”说完就走了。施耐庵沉思,他因《水浒》入狱,则当继续写下去,但其内容应当与前相反。为此他用一年的时间续写了《水浒》后五十回。叫做《后水浒》。市面上看不到了,或已失传。内容是写宋江等人接受了召安,投降了朝廷,送朱元璋览阅,加上刘伯温从中帮忙。施终以年老有病,交保就医的名义得以释放。

 入狱一年,元气大伤,身心备受摧残。罗贯中赶到南京接他,途中染病,到淮安后,租房住下养病。洪武三年,病情严重恶化,茶饭不思,点水不进。他二弟接信从白驹场赶来,见兄如此惨景不禁泪如雨下。大哥则用微弱的声音对他说:“我一生都累在一部《水浒》上,我死了,子孙只叫种田,有口饭吃就行……”余言未尽就与世长辞了。终年75岁。

 施耐庵死后,罗贯中在淮安继续住了几个月,把施耐庵的书稿再作整理,即动身到全国刻书中心——福建的建阳去,准备把《水浒传》刻印出版,但无一家书坊敢承受此重任,只好把事放下,等待时机,同时又集中精力奋笔疾书,写完了《三国演义》。

 过了150年,罗贯中的后人把家藏的《水浒传》带去给在福建担任“提学副使”的宗臣看,得到允许才由坊间刻印出版。但几经坎坷的动荡岁月的《水浒》只剩下薄薄的五回残本。现在看到的《水浒传》是 明朝万历十年,一个化名“天都外臣”的人,根民间的手抄本,进行了一番整理,并写了一个序言,重新刻印问世的。真正的施耐庵的原书,我们是看不到了。《后水浒》更不知在国家哪个图书馆才能看到了。

 你读了介绍施耐庵的人生及《水浒传》的离奇经历,你有何感想?假如现在的《水浒传》是真本,你又该带着什么样的想法去读它?感慨多多,略去不说。假使是真本,其实《水浒》中的故事早在民间就有流传,各种说法都有,但都不及施耐庵写的生动。施耐庵作了多少虚构,是靠怎样的想像去丰富细节的,我们不得而知,其实有许多内容,完全没有此事,甚至是与事实相反的。仅举其一点可见一斑。武大郎此人原型并非五寸的矮子,也不是到处去卖烧饼的人,而是一个县令,高大威猛,声胜武松,是个正直官员。武大郎也叫武植。他得罪了当地恶霸西门氏人,西门氏人就恨他。武大郎还得罪了他的一个同窗。他的同窗也恨他,编造了一个叫西门庆的人,并编造了许多关于西门庆与潘金莲私情的事。其实潘金莲也并非一个淫妇,她是大家闺秀,品行端正,知书识礼,是一个美丽的才女。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的丑事,是武大郎的同窗编出来的。施耐庵是根据武大郎的同窗编造的材料来塑造这三个人物的。面目与事实全非。施耐庵书中此内容诋毁了金家,受冤成千年。金家与武家距离只隔一座山,官司打了几百年,两家仇恨至今。如谁有兴趣,现在到河北省清河县一查就清楚,许多其人其事的遺迹至今还在。罗贯中学他的老师,他的写的《三国演义》也并非全是真历史,有许多细节也是虚构和靠想像的。

 你懂得作者和书外的事实,你读起其书来,就有另一番感想和收获,印像也特别深刻。尽信书不如无书。站着读书比爬着读书,要高明得多,同时也可学到许多智慧和知识。所以鲁迅不但认真读作品,还认真读作者,点滴轶事都不放过,都去研究。

    这就是施耐庵与《水浒》给我们的启示。这里说的只是其中主要的。本文只根据记忆材料写成,无法核对,但非虚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12丑小鸭
后一篇:17方法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