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当今学生缺少的是管教。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老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据说青岛一中学教师投书当地媒体指出:最近报导我市某中学学生联合炒掉班主任的事让人深思。学生为何要炒掉老师?因为班主任不让学生谈恋爱、穿出格的时装。全班只有三名学生没有参加联名行动。再联系到前不久某校上初中的几个女孩离家出走,某学生将批评他的老师打倒的事……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怎么了?特别让人不解的是,每当这样的事件发生,总有一些“懂教育”的人出来指责家长、教师,认为是家长、老师跟学生沟通不够造成的。我认为,现在的情形恰恰相反,不是缺少沟通,而是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管教不严造成的。现在的学校也成了娇惯学生的地方。老师是应当尊重学生,问题是不能只强调这一点,严格的管教更应该强调。
体育界有这样的论调:不仅为写下个“马”字。运动员要出成绩,无论平时还是比赛,必须唯教练的话是听,必须把教练视为不可动摇的权威。不能想象,一个在运动员心目中不是权威的教练能带出一流的选手。我们国家有的运动队,教练和运动员之间靠哥们儿意气维持关系。训练比赛都是商量着办。这怎么行?这样的队伍,再过100年也甭想走向世界。有的运动队或运动员成了名,上上下下的有了不少关系,结果,弄得教练没法指挥。运动员有的不痛快就跑到领导家里告状,训练和比赛都无法按教练的意图进行,最终发生大滑坡现象。教练是一支运动队的灵魂,谁也不能干扰,作为教练就要不唯上不唯尊。
教育专家孙晓云强调: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象。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