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知识哲理篇
1 为阿拉伯数字正名
1、2、3、4、5、6、7、8、9、0 ,这十个阿拉伯数字非常简单易写,其灵活组数的功能更是神奇而科学,显示了创造者的绝顶聪明和非凡的才智,因而广布全世界,几乎无人不晓,为各国所公认和乐用,其功绩及贡献,谁都难以言表。但这些数字前九个为印度人所造,而第十个的“0”则出自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世人却把全部功劳归于阿拉伯人,这是很不公道的,因此我要冒昧地为这些数字正名!
据历史资料介绍,七世纪后半叶,阿拉伯人建立了一个东自印度西部起,西至北非,包括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撒拉逊大帝国。他们如饥似渴地猎取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八世纪中叶,一位印度天文学者寻访撒拉逊东方古都巴格达,把随身携带的注有大量印度数字的天文资料献给了国王。从此,印度数字便为有眼光的阿拉伯人所吸收和采用。以后又通过阿拉伯人传入希腊和欧洲其他国家,从此流布全世界。欧洲人把这些数字统称为“阿拉伯数字”。近代世界各国又以讹传讹地沿用了欧洲人这个习惯的叫法。结果,创造这些数字的真正主人则被忘得一干二净了。一顶足可以使子孙万代引以骄傲自豪的桂冠,却名副其实地变成“张冠李戴”而被熟视无睹了。
“0”在我国《诗经》上的古义是“暴雨末了的小雨滴”或“暴风骤雨过后留在物体上的球状雨滴”,后来则演变为对古代结绳记数“有”的否定,本意是“没有”的意思。早在一千七百多年以前,魏晋数学家刘微注《九章算术》时则清楚地把“0”作为一个数字而加以肯定。我国古历中也有以“初”即“起初”、“端”即“开端”、“本”即“本末”的字眼来表示“0”之意的。筹算书中有“九算之法,先识其位”的说法,珠算的空档就用来表示筹算空位中的“0”的。
古印度在《太阳手册》一书中用“·
”表示空位,表明他们那时候还没有创造出“0”来。直至十六世纪,欧洲人才逐渐采用按钟表逆时针的方向来画“0”表数,但已比我国“0”的出现至少迟了一千六百多年。有的国际友人称誉我国为“0”的故乡是公正的,遗憾的是并没有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算是同印度人一样不幸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了。但无论如何我们作为炎黄子孙,都会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光就一个数字的创造来说,我们民族的祖先也比其他许多民族的祖先要早聪明得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