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陕西文学传统 讲好“中国故事

http://s3/mw690/001tw4jrzy7h8VDSOGu32&690
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会议,能有这个一个发言机会。我十六岁开始写作,十八岁在《当代》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黄河之歌》,今年五十了,写作整整写了三十四个年头。从一个年轻娃娃写到了沧桑的中年,从当初留着分头的少年写到了如今的两鬓苍苍。三十多年来,小说创作一直没有间断过,迄今为止,发表作品有200余万字,共出版了五本书,四本是中短篇小说集,一本长篇小说。但整体来说,小说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所以,一直到今天,我和大家一样,一直在努力中,在坚持不懈地写作中。
2011年我在省作协的推荐下,上了一次鲁院,为期四个月,也就是在那里,我从先前的懵懵懂懂的写作开始第一次认真思考,我为什么要写作?应该坚持怎样的的方向与道路。在经过一番阅读与思考后,我明白了一句话。思想的高度决定作品的深度。伟大的作家都是哲学家,伟大的作品都在传递一种价值观。也就是说作家和哲学家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什么两样,是统一的,都在传达一种思想,一种看法,一种世界观,不同的是哲学家用哲学的逻辑与语言表达出来,而写作者则是用优美的文字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出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风,作品更接地气,把笔墨更多地倾注我所熟悉的农村,始终关注着新时期农村的变化,关注着普通人整体的精神走向,关注于农村文化秩序的重建,写出了《春季里那个百花香》《贵人相助》《2012年冬天的爱情》等一系列作品,发表在《当代》杂志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于这次感悟,我曾经写过一句话:我喜欢青铜,我希望个人的写作象青铜一样,在外表看似温润的光泽下有着硬梆梆的质地。这样,即使过上上千年,世事苍桑,岁月不再,但青铜依然是青铜,他当年铸造时的信息还是能够完整地给我们传达出来,散发着亘久的魅力。而这一切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显示的正是思想的力量。
去年八月份,我在湖南岳阳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小说峰会,主题是讨论小说如何创新,先锋文学的出路何在?但在举办会议的有限时间内,组织者组织我们参观了岳阳楼与汩罗江。我对此深有感触,后来在峰会结尾时,我有个发言,意思是说,我们讨论的是先锋文学,讨论的是文学形式上如何创新,但参观的这两个地方却和我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相关,一个是范仲淹,一个是屈原。范仲淹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屈原的《离骚》《天问》等更是光耀千秋。我认为,他们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忧患意识、担当意识,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学创作这条长河从屈原到杜甫,从范仲淹到鲁迅,所有主流文学所做的选择是作家的一种选择,也是读者的一种选择,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必然走向。所以,在这种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传统培养起来的读者,无论在什么年代,大家看你的作品,看的其实就是你思考的方向,你的思想深度,你的担当,你的格局的大小,你有没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综观陕西主流文学传统,都是现实主义,都是农村题材。完全可以说,陕西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农村发展史,农村变迁史。《白鹿原》写了三四十年代的关中农村,《创业史》写的是五六十年代的陕西农村,《平凡的世界》写的是七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浮躁》写的是九十年代的陕南农村。读完这些作品你也就读懂了中国的历史,了解了中国农村的艰难发展历程。我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事实,几乎每一次农村社会大的变革,都会有一部伟大的作品出现,并且这个作品都是由我们陕西作家来创作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是因为陕西的农村更典型,陕西农村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写陕西农村的变化其实就是大中国的变化。二一个陕西作家身上都有一种传统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对底层农村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他们目光聚焦于农村,重点研究中国社会的最大群体——农民,对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关注与同情。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厚重大气。第三点是陕西作家身上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文学圣徒的“殉道”精神,他们视文学为神圣之事业,甘愿为文学“虽九死而不悔”。陈忠实多年埋头白鹿原,柳青像普通农民一样多年生活在皇甫村,路遥更是深入铜川煤矿深入延安街头体验生活。由于写作的素材来自最基层,来自个人独到的观察,来自个人实实在在的体验,所以,作品就显得更真实,更能打动人。这些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作品一经产生,便会引起全国性的轰动。所以说,农村生活,现实主义,史诗意识,厚重大气。这是陕西作家身上一些共有的特点。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作为一名作家,生活在陕西这个地方,生活在一个地蕴文化极为深厚、文学传统非常悠久而又极富特点的地方。在《西游记》里,孙悟空每每要离开唐僧了总会拿金箍棒划一个圈儿护着师傅。而每一个作家的出生与成长,也总会有一个圈子,对于作家来说,这个圈子就是我们的地域文化,就是我们的文学传统。我们总是通过传统文化来认识这个世界,然后通过承继文学传统来表现这个世界,传达自己的想法,传达自己的感受,传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我们每个作家都应该珍惜我们自己的文学创作传统,有责任与义务将其发扬广大之。
同时,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近年来,我们身边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之迅猛、深刻,激烈,前所未有。这个变化是火热的,是充满活力的,是生机勃勃的。而这些正给我们每个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是我们长取不竭的活头源水。
2015年,我被组织下派到子长县政府任挂职副县长,其间三年,我多次深入到农村,了解现时段的生活,一个是了解政策层面的,了解一个县的核心机构如何运转,如何做一些决策。另一个方面就是更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目前发展的现状。由于城镇化、移民搬迁,教育资源配置等等原因,大量的农村人口在缩减,年轻劳动力纷纷进城谋生,仅有一部分老弱残兵还留守在农村。进城的人们在非常艰难地转换着角色,在如履薄冰般地适应着城市,努力地想在城市站稳脚跟。而大多数农村呈现出一种溃败现象,农村文化也在快速凋零。但与此同时,在传统农村又有一些新的现象出现,在我所挂职的县里,一些农民企业家在城市赚钱后,又回到了农村,反哺农业。比如:有个企业家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到个人名下,将村中所有人都变成了自己的员工,按月领取工资。还有一个村子,一家企业与村子群众实行股份制,联合发展果业种植,进行深层次的长远的合作。这些现象使我们在看到农村衰落的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希望。看到了一种不同于往日全新的农村模式在崛起。这些对我们的认知形成了新的挑战。
农村向那里去,农村文化秩序如何重建,这应该是我们当代作家所关注的。所以,承继我们的文学传统,扎根这片土地,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关注这块土地在新时期的变化,为新的时代沤歌,写出新的精品力作,为从《白鹿塬》开始的这种陕西农村文学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我们陕西作家的责任与使命所在。同时,近年来,外部所创造的优越的条件,如国家省市对文学创作者的关心与厚爱,国家有鲁院、有精品工程扶持,省上有百优、百人、百青计划,市上每年都有文艺精品扶持,尤其是我们延安市还成立了专职的作家协会,这一切都为我们创作作品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优越条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倍加珍惜。
作家朋友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让我们抓住这绝好的机遇,把根扎到土地深处,拥抱时代,拥抱生活,写出更为接底气、更为积极向上的作品,回报我们的人民,回报我们的祖国,回报这片我们挚爱的土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