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世少一大家  西北添一“青冢”

(2014-09-28 17:38:05)



http://s11/mw690/001tw4jrzy6MoI8n3L4ba&690 西北添一“青冢”" TITLE="斯世少一大家  西北添一“青冢”" />

斯世少一大家  西北添一“青冢”

 

——深切缅怀作家张贤亮

 

侯 

 

昨天和朋友一块进山,看到一排排杨树都脱落了叶子,枝条都发了黑,才知道秋天真正来了。回来时,又遇阴雨天气,坐在车上,我跟朋友就瑟瑟发抖,我们便感叹,真是“一场秋雨一层凉”了。而昨晚得知张贤亮先生的去世,更使我浑身阵阵发冷。

我是在八十年代上师范时开始读张贤亮的作品,读到了《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河的子孙》等,我一下子就迷上了。我喜欢张贤亮小说世界里描写的那个质朴而又质感的西北世界,喜欢那些身处逆境但身上始终散发着强烈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的主人公,喜欢马樱花、李秀芝、黄香久这些对世界充满了爱意的质朴尤如庄稼一般的西北人。也就从那时起,西北这块土地在我的脑海里,不再是空旷的,枯燥的,乏味的,而是湿润的,充满了生机的一块天地。那些黄泥小屋,那些拉干草的马车,那些有着那么一点点小心眼的女人都使这个世界富有了诗性,富有了灵气。也就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上了文学,开始扭扭捏捏地开始了我的小说写作。

按理说,喜欢一个作家不应该象喜欢一个明星似的。但我对于张贤亮作品的热爱是爱屋及乌的。八八年我上大学,偶尔,《延安文学》的白编辑告别我张贤亮夫人到延安了,我就专程跑去看她,记得那时我很笨拙,只问了一个问题,问她张贤亮究竟长得帅不?我记得当时冯剑华女士很骄傲地对我说,你看看他的儿子就知道了。当时我听了这话,就还使劲盯着他秀气而文静的尤如小少爷一般的儿子瞅来瞅去,脑海里使劲转动着,想象着张贤亮究竟是什么样的模样,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小说来。

张贤亮一直说要写“九部唯物启示者录”,但只写了三部,《绿化树》《男人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就再没写下去,他可能有自己的理由。但我在读到《习惯死亡》这本书后,我觉得作为作家的张贤亮这已就够了。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大气而浑厚,把一个倍受心灵重创的知识分子的孤独、苦闷、绝望的精神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后来他还写了其他的书,但我衷爱的这本书就与《红楼梦》与鲁迅的几本书成为了我案头的必备之书。

2009年,《延安文学》的一位副主编去宁夏,他采访了张贤亮,并得到了张贤亮的一付墨宝,我记得上边的题字是他的作品《青春期》上的一段话。他的书法写得眉飞色舞,这让我羡慕的了不得,后来我还通过《黄河文学》的小说编辑想求他一付字。但最终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2011年,我上鲁院,整天都有一些北大的清华的老师来讲课,讲卡尔维诺或者尤里西斯。在这个热闹而又略显寂寞的空间里,我从图书馆里借来了张贤亮先生的书,我利用这四个月的时间,重新阅读了他的新作《我的菩提树》《小说中国》与一些他的旧作。也许是时间久了,岁月沉淀了喧嚣的缘故吧,我对他的作品又有了新的理解。在读这些作品时,我读到了一颗高傲的不羁的不愿受世俗约束的灵魂,读到了他来自心底的寂寞与孤独。他先前书中展现给我的苍凉旷朗的西部世界,在这里已不再是物质的了,而转换成他灵魂中的一种东西。我读着他的书,就总能想到他一个人站在旷野里,四顾无人,非常孤独,但内心却异常炽热。那是怎样的一种高处不胜寒啊。所以,当后来人们热衷于传播他的绯闻的时候,我总是沉默着。暗暗地说,只是你们不理解他罢了。

所有的人认识作家都是通过作品来认识,大清王朝早已没有了,蓸雪芹也化成骨灰了,但《红楼梦》中的那些冰清玉洁的女儿们却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呈现着;鲁迅早已远去,但留着凝子的阿Q,穿着长衫的孔忆依然会在某一个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今天,张贤亮也远去了,但他把许灵均、章永璘,乔安萍,马缨花,这些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留给了我们。

中国有你,是中国之幸。宁夏有你,是宁夏之幸,而中国文学有了你,是中国文学之幸。

在中国的西北,有一座坟墓,人们称“青冢”,那里埋着王昭君,据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各地的草都已枯黄,惟有昭君墓上的草依然青绿。我宁愿把这种传说看做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已。在我看来,张贤亮先生去世了,宁夏会多一座坟,这座坟也会如“青冢”一样,很快会长出丛丛绿草来,会爬满坟头,会在凉秋九月以后,在北方世界都枯萎了的时候,他的坟上依然会葱郁碧绿。还有,这些小草也会每年开出许许多多的细碎的黄花来,会陪伴着张贤亮先生。

在另一个世界,张贤亮先生不会寂寞的。

先生一路走好。

没有你的这个国庆节注定是凄冷的。

 

 

 

作者简介:侯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谁在那儿歌唱》《稍息立正》《太阳花开》《春季里那个百花香》与长篇小说《流火季》五本。代表作中篇小说《上访》《春季里那个百花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