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位朋友写的诗序,《哗变的梨花》序
(2014-05-26 18:29:23)
路遥是我喜爱的一位作家,他在《平凡的世界》中给我们塑造了孙少平的形象,他身处底层,整天背石头,搬砖,但却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他如饥似渴的地读着书,以博大的胸怀帮助着每一个需要他帮助的人。这种生活中的卑微与精神上的高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在路遥去世多年之后,这个形象仍然激励着一代的年轻人。
现在的作家很难塑造出这样有着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情结的形象来,归根结底,不是当代作家才气不足,而是时代使然。在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早已没有了精神追求,整天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唯金钱马首是瞻。
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跳出了俗世,跳出了吃与喝与KTV,在其他人都睡着的时候,他们睁大着眼睛,仰望着星空,依然保持着一份清醒,依然在苦苦追求,在苦苦寻觅着什么。——所有的纯粹的诗人,应该说,都是属于这一部分的。
李龙年就是这样一位纯粹的诗人。
看他的简历,知道他在地质队工作多年,这使我总想着可能就在那时,在那么枯躁的环境中,他养成了独自沉思的习惯。他一个人走在山梁脊峁上,走在戈壁、大漠中,踽踽独行,苦苦沉吟着,寻觅着诗句,捕捉着自己心灵的感悟。于是,环境简陋了,他记在本子上的诗句却多了起来,生活寂寞了,诗人的心灵却渐渐充实了起来。
他的人生嬗变从他的这本诗集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他将诗分成四个部分,但在我读到的印象中,却是可以分为两个的。第一部分是一个纯净的少年写的,里边有欢乐,有淡淡的忧郁,有对爱情的畅想,有对昔往的怀念,我们能感受到的始终是一颗纯净而又真挚的心灵。在后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世界在他的面前变化了,如雪的梨花在他面前哗变了,于是,诗人的灵魂也出现了骚动。这一部分的诗,有扎挣,有悲愤,有掩饰不住对社会的失望悲愤之情,但更多的却是不甘沉沦的抗争。
我喜欢李龙年先生的这些小诗,比如他的《他的曾经的爱》《雪花》《萨克斯的秘密》《黎明时分》《山巅之上》《百合:被收割的微笑》《关于名字的胡思乱想》《哗变的梨花》《每个生命心里都有远方》等等,喜欢这种来自心灵的低语给我带来的清新之感。我觉得他的诗应该还是脱胎于中国传统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韵律之美,诗写得纯朴,而又意味深长。一般的,从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语开始,前半部分是铺垫,后半部分或结尾部分总会有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话语或者情感倍加浓烈的词句出现,使诗歌意境顿出,给人一种清新愉悦之美。
在这本集子里有一首《六月雪》的诗,他这样写道:我喜欢你的——小/小到躲避阳光
在这首诗的最后,诗人写道:/六月雪
诗,曾经是中国民族的国粹,然而曾几何时被通俗的娱乐挤压掉了空间,边缘化了。别说现在,据说在海子的时代,有一次他走进昌平一家饭馆。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饭馆老板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千万别在这儿朗诵诗。”这就是现实。面对现实,面对这个无奈而又无助的世界,那些有切肤之痛的诗人,有的选择堕落,有的选择逃避,有的甚至选择了死亡,但更多的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心灵,不间地传达着自己的认知。而这些东西,总能让我们在每个清晨从钢筋水泥的笼子里醒来的时候清醒那么几分钟,能使我们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比吃与穿与KTV更值得追求的生活。
——而这些,正是李龙年们存在的意义,也是这本《哗变的梨花》出版的意义。
对于这些敏感的心灵来说,可能生活中有逐多不如意,但我在读书,我在思考,我在写,这已经就足够幸福了,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我们不仅有人生,我们并且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