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侯波文字: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2-06-22 17:51:33)
标签:

杂谈

从传统小说中汲取营养

  

侯  

 

川妮的小说我看了两篇,本来想多看几篇,结果中间有事回家一趟。就只看了两篇:一篇《谁是谁的软肋》一篇《朋友史》。《朋友史》写得一般,主题在写经济大潮下文人的尴尬或者文学尴尬的,主题的单薄,决定了作品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好小说。《谁与谁的软肋》这篇小说写得好,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大女人和一个小女人相互纠缠的过程。大女人是美丽的,富有的,理性的,有本事、有能耐的,是生活在小人物心目中的上层的代表性人物。而小女人,是多情的,是感性的,是贫穷的,生活是不幸的。小女人象所有的生活在底层的人一样潜意识里无时不刻希望进入另一个世界。小说从两个人的婚姻失意入手,小女人因其纯朴、可爱、感性赢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爱情之时,在所有人以为她要成为另一个大女人的时候,但她却听到了老公与那个大女人在一起唱一首《红莓花儿开》,喻示着一场新的悲剧正在上演。

从这篇小说中可以读出出川妮写作的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川妮是大气的。她的小说气场大,作品气韵饱满。《谁是谁的软肋》这篇小说无论从主题开掘上或立意上都比较大气,叙事模式不急不慌,娓娓道来。这和她本人一样,心态平和,大气而不拘于细枝末节。

二是川妮是睿智的,是极富才气的。这篇小说越看越耐看。作者对人物心理把握非常准确。我在读的过程中,总能读到一些出乎我预料的情节,但仔细一想,却非常合情合理。有一个细节是大女人居高临下的“施舍”终于令小女人受不了了,有一天她跪在了她的面前求她别再给予了。这些都说明了作家对事物观察的敏锐性,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一件事,作者总能看到它的多面性。——这种睿智与才气是成为一个大作家的根本。

三是川妮是深刻的。在这篇小说中写出了一种人性上共有的缺点或者弱点,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因而使小说有了一种深度。小说中每个人物内心都在纠结着,所呈现的生活就如一团乱麻,说不清,道不明,许多貌似幸福的东西,其实都是虚幻的,你今天的悲剧就是我明天的悲剧。

可以说,这是一部好小说,获得《小说选刊》奖在情理之中。

但同时,我认为小说也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有两点: 

一是川妮的这种叙述模式我感觉是从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而来,如同《安那·卡列尼那》,或者《复活》,文章充满了大段大段的叙述。尤其是开头,作者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的位置上,不让人物出来活动,他直接说某某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性格,怎么样怎么样,所以开头八九页,我都是翻过去的。甚至觉得文字没有一种力量感,轻飘飘地浮在纸面上。这种写法,很不容易一下子把读者的情感带进去。直到后来,作者硬塞进去的这些东西,在我脑子里形成一个形象以后,读着读着才感觉好多了。——这一点在她看来不知是不是缺点,如果算缺点的话。要克服,我想还得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些东西,比如《红楼梦》。以为你毕竟面对的是中国有着传统审美习惯的读者。小说要少叙述,多呈现,让人物自己出来说话。

第二个缺点我感觉川妮急需包装。这个包装不是指别人的包装,而是指个人对作品的外在包装。就是说或者在语言上或者在叙述模式上要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与风格,具备自己的独特性,让作品打上自己强烈的烙印。

 

朱山坡的小说我一共看了三篇《灵魂课》《爸爸,我们去那里》《回头客》,他的小说我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主要原因是作品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理性的气氛,我每每读就总感觉到有人要给我上课,要给我一些理性的说教,所以就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拒绝。二一是是我更喜欢激情四溢的小说,早期我最喜欢的两个作家,一是陀氏,二是张承志。激情四溢的小说让我有一种阅读的快感,爱不释手。而山坡的小说却没有。

山坡小说好的一点是立意高,充满了哲理性思考。《回头客》写人性,是一群人的人性的善与恶的交汇与纠缠。《灵魂课》作者用一种悲悯的情怀,写了城市的繁荣其实都是那些许许多多的来自乡村的普通的人们用生命铺垫起来的。《爸爸,我们去那里》通过篇幅不长的一个片断,其实是追问的大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他的作品不足之处,我个人感觉,就是人物形象不鲜明。看了他的作品尤其是《灵魂课》里边有一个疯女人,一会说话正常,一会不正常,闹不清楚到底是疯还是不疯。小说就是要塑造人物形象现在这个大家都不说了,这次上课的老师也没有一个人提起,我个人倒觉得这是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像我们能记得住某一本小说,某一篇小说,其实都是成功地塑造了那么一个或多个人物。从《红楼梦》到鲁迅小说都是这样。新的时期为什么那么多的小说我们都没印象呢?主要是没能塑造出有时代特征并且有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物形象来。所以说,如果山坡觉得这是个缺点的话,要克服,还是得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力量。

山坡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家的思想,或者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他所写的生活就距离我们真正的生活比较远,并且他也会刻意要和具体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在《回头客》或者《灵魂课》里边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倒觉得他有一天能将现实生活与个人要表达的思想二者结合起来,那样写出来的小说就会更完美。

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题目上,《从传统小说中汲取力量》,让我们把暂时把那些外国作家的书暂时扔开,从中国小说中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就此打住,多有得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