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大白和《白屋说诗》

(2009-03-30 15:15:48)
标签:

札记

刘大白

白屋说诗

杂谈

       刘大白和《白屋说诗》 

           刘大白和《白屋说诗》

 

 上个周日闲翻书,翻检出一本刘大白的《白屋说诗》,作家出版社1958年1月第一版,是根据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版本重新排印的。早就知道有这本书,但一直未得亲睹,前不久在旧书摊上淘得,喜出望外,乃于周日及闲暇找出认真读一读。

  刘大白先生是“五四”时代的歌手,他写过许多诗,也谈过许多诗--包括新诗和旧诗,在“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创作上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启蒙研究上做过辛勤的工作,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查现代文学史资料,刘大白(1880-1932)本名静裔,字大白,号白屋;原姓金,名庆棪,字伯桢。浙江绍兴会稽平水镇人,现代诗人、文学家。自小聪颖过人,9岁能诗文,17岁乡试中拔贡,28岁任《绍兴公报》主笔。辛亥革命后参加过反袁世凯的斗争,失败后被迫流亡到日本和南洋等地。1916年袁世凯死后,他才返回国内。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开始写作新诗,是新诗倡导者之一,作品有新诗集《旧梦》、《邮吻》等。诗作晓畅,但少含蓄,与胡适《尝试集》相似,有从旧诗词蜕化出来的痕迹。其中有些作品如《卖布谣》、《田主来》等,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剥削压榨劳动人民的罪恶,描写了人民群众的悲苦。他还是一位文学史家和文字学家,对文字和诗歌音韵均颇有研究,著有《白屋说诗》、《白屋文话》、《白屋书信》、《旧诗新话》、《文字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诗外刊律详说》等。他是早期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为文学研究会会员,30年代初与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并称“诗词四大家”,旧体诗作多收在《鲁迅·郭沫若·刘大白·郁达夫四大家诗钞》。1924年以后,刘大白逐渐远离新文化阵营,先后当过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系主任和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1932年2月13日在杭州病逝,终年53岁。

  《白屋说诗》是一部诗论作品。1926年秋冬间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时候,《复旦周刊》编辑组约他给写一点关于文学研究的东西,于是他便写了《说毛诗》(10节)。编印出书时,又把先前十余年来所写说诗的旧稿整理出来,再加上四篇附录,乃集为《白屋说诗》,于1929年秋由开明书店出版。

  《白屋说诗》第一部分“说毛诗”。按《毛诗》指毛氏所传《诗经》(传,即权威的解读、阐释、注析)。汉代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后鲁、齐、韩三家皆失传,唯剩毛氏一家流传下来,直至如今。《毛诗》各篇之前有解释诗之主题的文字,称“小序”;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则有概括全部《诗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诗经》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特点;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对《毛诗》,历代多有注释、研究者,较重要的有东汉郑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唐陆德明《毛诗释文》。到宋代则有朱熹《诗集传》,尤对《毛诗》解读得文字平浅易懂,又有题解、章句训诂、表现手法、反切标音等的评论说明,成为承继《毛诗》解读,诗经》的最权威读本。

  刘大白先生的《白屋说诗》即是以解读《毛诗》为主题内容的诗论著作。其第一部分“说毛诗”分为10节。第一节为“六义”,是解读《毛诗》“六义”的内容含义。指出“风、雅、颂”三项是诗的分类;“赋、比、兴”三项是诗的作法。第二至十节,为对10首毛氏本人及后人所误读误解的诗篇(绿衣、葛生、鸡鸣、卷耳和陟岵、关雎、绸缪、有狐、遵大路、柏舟)进行辩诬纠误,提出正确解读的意见看法。作者旁征博引,比照说明,多方论证,分析理解得甚为透彻明晰,令人信服。

  第二部分“杂说”分为9节,基本上是在古代诗歌问题上的争鸣之作。如:《双声叠韵和句中用韵问题》;《孔雀东南飞的时代问题》;《“毛诗·邶风静女”的讨论》等,是同别人辩论的,其中也就把别人的相关文字辑在其内。其他5篇则全是作者本人立论解说而未见他人歧义的讨论文字,如:《万古愁的作者问题(1)(2)》;《一千年前的弹词》;《读楚辞韵例和楚辞女艺杂论》;《关于“八病”的诸说》;《中国诗篇的分布》等。

  第三部分“附录”,辑有《抒情小诗序》、《蛋歌序》、《龙山梦痕序》、《雷峰塔倒后》等4篇文字,也都带有说诗的性质或颇含有诗趣,与全书宗旨风格是统一的。

  通观全书,正如书前“出版说明”指出的:《白屋说诗》主要是说毛诗的一本小集,它的好处在于:对前人旧说不泥、不迷,而有自己的新见。这新见里虽有未当乃至谬见,但作为“遗产”,研究者是能够抉择、取舍、肯定哪些和否定哪些的。

  50多年前出版的书,一般很难觅得,真希望作家出版社或别的有眼光的出版社,能再版推出这样一本有研究价值的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