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诗词里的渔歌

(2008-02-13 09:37:33)
标签:

杂谈

 

古典诗词里的渔歌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智者文人,大都有水的情结,而体现水之情结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恐怕就是“渔歌”了。在古典诗词里,歌之咏之、一唱三叹的“渔歌”。以及同义指代的“渔唱”(渔人所唱之歌)、“渔笛”(渔人所奏之笛或箫)等类语汇,出现频率之高,几随处可见,可信手拈来。如“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唐·王维《酬张少府》),“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唐柳中庸《夜渡江》),“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宋·陈与义《临江仙》),“睡觉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等等之类,不胜枚举。

    水孕育万物生灵,乃生命之源泉。水之深沉、博大、涵容、温婉乃至内力,体现了宇宙之最基本的自然属性,越是智者越能由水得到启示、感悟,从而引导人们深刻地理解、领会、探寻人生与社会的道理。从孔子“道不行,浮槎于海”,屈原之“涉江”,到李太白放歌大河长江,苏东坡前后游赤壁,都显露出水的情结和对水的理性思考。而和水最亲近相融的,则是渔民百姓。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中,鱼米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生存的基本条件,渔民的生产生活,与水紧密联系,融为一体。渔民打鱼,要唱渔歌,如同任何劳动都有相伴的歌谣号子一样,渔歌则表达了渔民百姓对生活、对宇宙自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浅出而深入,通俗的语汇却表达了深刻的意蕴,每每能够给智者文人以点拨和启发。所以在文人的诗文作品中,便频率高高地出现了“渔歌”之类的词汇和意象。

    各种渔歌的具体歌词内容在诗词作品中引述不多,可从历代采集的民歌中去了解钩沉。不妨设想,当年姜太公在渭水磻溪直钩垂钓时,也是要随口自编自唱几支小调的吧,只是未有佳作或无人记载而阙如了。屈原在湘江边游荡徘徊遇到渔父,则有歌可听:“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推想屈原应感受到震撼,尽管未按渔父所劝告的去做,终于还是不肯随俗而自沉汨罗了,但那一首渔歌对屈原总该是一次精神心理的疗治,对屈原定然产生不会小的影响。而后世的文人智者,就比屈子聪明多了,他们吸取了屈原的教训,为人处世超然豁达多了:“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彻悟的已经可以了;“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发发感慨也便是了;“睡觉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更是超脱得一身轻松,了无牵挂。甚而至于,有的文人智者亲自动脑动口动笔创作起渔歌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此即文人当渔隐而“夫子自道”,真真切切的一首文人创作的“渔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