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底个股走势分析

(2008-12-22 07:36:32)
标签:

理财

股票

利空消息

柱子

个股

沪市

大盘

年底

走势

财经

    迎接股市庆典的本周,在重重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大盘收了罕见的“五连阳”,成交量呈现震荡中的放大趋势。上周大盘走势见图1。

 

 

            年底个股走势分析

                         图1、沪市大盘走势(1664点至12月19日15:00收盘)

 

    这一轮熊市,始自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终结于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从图1可见,自从1664点以来的短短两个月,大盘显示了股市具备的许多特点。

 

    上周,五个交易日的日线,是图1中部靠右边的五个彩色“小柱子”。与前几周相比,小柱子都比较短,这是指数波动小的象征;五个小柱子两蓝、三红,蓝色柱子更短,表示开盘后指数走势顽强。

 

    上周,五个交易日的成交量(图1下部靠右边的五个彩色柱子)表示,成交量持续放大,指数收盘“五连阳”。大盘走出了非常人性化的行情:周一涨10点,周二涨10点,周三涨1点,周五涨2点,让股民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横盘”。

 

    自下周起,A股市场将迎来12月限售股解禁的最高峰,海通证券、中国太保、唐钢股份、中海发展的解禁股数都达到10亿股以上。

 

    1664点之后盘整了一周多,然后从1678点开始拉升了两个完整的上升“波浪”:

 

    第一浪:高度是372点(1678~2050点),11月7日开始上涨,11月18日结束上涨行情。两周后跌到1838点(12月1日),完成第一浪走势,历时17个交易日。见图2。

 

 

          年底个股走势分析

                   图2、1664点以来的沪市大盘走势(截止到2008年12月19日收盘)

 

    第二浪:高度是262点(1838~2100点),12月1日完成第一浪后,开始上涨,12月9日结束上涨行情。六个交易日后跌到1907点(12月16日),完成第二浪走势,历时12个交易日。

 

    到上周五,第二浪结束了四个交易日。

 

    年底到了,还有一周半时间、8个交易日,有一拨上涨行情是毫无疑问的。

 

    反弹高度2090:至于能够涨多少,根据1664点以来的走势,最近这两拨行情底涨幅分别为372点、262点。如此下来,第三拨涨幅应该是180点,从谷底1907点(12月16日)算起,就是2091点。因此,2090点处具有很大的压力。

 

    年末行情的出现时间:最近这第一浪、第二浪持续时间分别为17天、12天。下面的持续时间应该七八个交易日,从12月16日算起就是下周三,半周好行情。时光老人周末的上一篇博客题目就是《均线粘合上行,还有半周行情》。

 

    最近三年都有年终行情的。

 

    2005年底最后12个交易日,沪指从1121点涨到了1173点,上涨5%,年终是一根大阴线;2006年底最后12个交易日,沪指从2212点涨到了2698点,上涨22%,2007年开盘就是一根大阴线;2007年底最后12个交易日,沪指从4812涨到5336点,上涨了11%,年终以阴线报收。

 

    2008年最后两个交易日:至少有一根是大阳线;股指在2090点有压力。如实质性利好消息出台,可以冲破这个压力;如果利空消息出现,可能就反弹不到这个高度。

 

    个股走势也是如此。在没有重大利好、利空消息的情况下,股市、个股的资金流量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大资金惜售了足够筹码,仓位较高之后,就会酝酿拉升股价;大资金获利了解、仓位较轻之后,就会酝酿砸盘、吸筹。

 

    大盘就是个股走势的总和。

 

    以上的行情分析,是以沪市大盘为例,实质上更适用于对个股年末行情的判断。对于大流通市值、无特殊利好利空消息的股票,准确度高一些;对于那些流通市值小的、容易收利好利空消息影响的股票,就不是很适用了。

 

    大家很容易做出准确判断。

 

                                            2008年12月22日6:48分

 

--------------------------------------------

有看不到插图的网友

可以到信箱下载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