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密语
(2009-04-20 03:04:09)
标签:
理财股票密语芝麻开门新增贷款中国 |
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密语
我们这些股人和阿里巴巴有近似的影子,知道了芝麻开门密语就能驮金回家。股市的拣金密语就是上破250日年线,从此之后将有一段蜜月。攀登2400点难于上青天,但一旦跨越,就是一堵铜墙铁壁墙的保护。为跨越艰险,多少人付出了努力,其中有政府的支持,基金的力挺,社会游资的冲击以及普通散户的追随。
2008年2月1日首次下破年线4395点,随后几天有过反抽的多头陷阱,不知杀机即将来临的新股民兴高采烈地开始抄底,其实下破250年线就是芝麻关门的密语,经反抽后再次破年线就形成溃败其势锐不可挡。
目前指数就是挂在墙上的抽象画,我们背转身低下头穿过裤裆朝墙上看到的就是和去年2月初相似的画,突破年线后会有反向诱空的整理,随后就是一鼓作气向上。相信趋势的力量,顺应趋势,就是赚钱之道。
在这向上趋势确立之后,会有不断的利空呻吟声,不过对于爱之深情之滥的牛男来讲就是一种享受,等待的高潮还未到来。
我们发现从2月初以来指数形成价跌量减价涨量增的多头势态,平均成交量较过去平稳增长了很多,只要这个成交量能够维持下去,基本上操作起来可以游刃有余,不会过多担心。
最近有风声说查新增贷款的去向,宣布结果一定是正面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国有大银行有国家新增大项目,新增贷款的去向很清楚,就是投向政府大项目,那么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银行没有国有大银行的贷款项目优势,怎么办?除了在旁敲敲政府项目边鼓以外,为了完成贷款计划,又想控制贷款风险,只能吃票据贴现的蛋糕了。其实票据贴现的风险是最低的,所谓的票据就是未到期的可支付凭证,比如承兑汇票、本票、债券等,贴现就是提前变现。现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做法是一种观望的权宜之计,一旦确认经济有好转,大量短期票据贴现的做法将转换成中期贷款的形式。现在企业贷款来的资金到哪里去了呢?结果将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许多企业把贷款来的钱还是存到了银行,这是因为企业害怕银行完成了大部分的全年贷款计划后,又将控制放贷,与其以后贷不到款还不如先贷一些存银行,暂且承担一部分利差也比没有钱好,所以我们看到了一种怪现象,3月份新增贷款突然增加了1.89万亿,问问企业好像也没有热火朝天的项目。我们不否认其中有一部分会转到股市中来,但如果几千亿资金卷入股市,那么根据经验指数一下子会冲上几千点,2007年十几个基金几百亿新增资金就把股市甩到了天空,从4000点直上了2000多到了6000之上,而现在连2600点都未能攻克,像是老牛拉车,说明信心没有膨胀到无所畏惧的地步,也没有传说中多的贷款资金进入股市,银监会的调查结果只能是:新增贷款风险可控。
现在的银行是外松内紧,小企业贷款是很难的,内部审查还是比较紧的,所以才会有票据贴现比往年大幅增长的现象出现。就说房地产吧,银行数据表明一季度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10070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国内贷款2545亿元,增长8%,增幅远低于利用外资和自筹资金的增速。比如建设银行,2008年,房地产贷款新增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仅为2.22%,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为3.65%,而2007年都要6%左右。这表明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防范没有解除,房地产日子还很难过。
我们对房地产业的评语是路漫漫其途远兮,社会投资资金短期内不会转向房地产业,出口又受到影响,众多小企业老板把门关掉,收紧了钱包,而一时也不会重新开业。这种局面为中国股市创造了中短期小牛的充裕资金流,资本逐利性逼迫资金流在无处可投的恶劣环境下转投股市就能理解了。中国牛市历来不缺资金,只要有赚钱效应,就有滚滚潮水般的资金进入,前提是前期进入的大资金有厚利,那么后来就敢加码推升利润,牛市就是这样一波一波推出来的。由于市盈率是理论概念,在中国股市还处于博弈市场的时候,往往资金的作用更大,甚至中短期内可以忽视企业基本面的影响,不然我们无法理解这波小牛行情和2007年的超级牛市。当然长期来讲,股市一定是要服从基本面的,如何掌控长期和短期的利益关系真是一种艺术。
我们对股市的看法是经过短期调整后将重归上升趋势,银行股是中流砥柱,民生银行又是银行中的重中之重。后期题材和实绩相得益彰,阿里巴巴知道芝麻开门秘诀后就将关注因股市上升而资产得益的众多股票群,特别是参股证券类等交易性资产较大的中低价股票,后期有望成为后起之秀。
“顶”一下,我开心;“呸”一声,不介意。谢谢大家。
声明:博文观点纯属个人意见。本基金不作股票推荐,有跟风买入者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