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履薄冰

(2008-03-16 05:26:32)
标签:

股票

 

                           如履薄冰

  俺把“喋血股市”这篇博文晾在博客上已有多日,估计水分已经晾干,因为有人怀疑喋血,所以需要一周的时间来证实,等确认原文没有水分的时候又该动笔了。

  “喋血股市”这篇文章和“所有证券公司预测都错”一样重要,都是标志性文章,文后都出现了暴跌的走势,认真研读的人因逃脱而兴高采烈,有些人像看灾难故事片一样娱乐性看文章而无动于衷,最后的结局相当灾难。写“喋血股市”一文有过时间上发表的迟疑,是当天发表还是等行情印证后再说,最后俺抱定对博迷负责的态度,宁肯被骂,也要把自己的清仓操作和心得第一时间公布于众,便于朋友实战参考。事实上,是俺做人做对了,第三天的高开是多好的机会,很多人在回贴中反映第二、三天乘反抽逃脱了。这种做法,是俺在这篇文章第一楼回复中明示的。每天有几万人看到博文,只要有人受益,就是俺写博文的意义。

上篇文章之所以说重要,倒还不是规避了短期的损失,而是说从周一开始标志着中国股市的熊市被确认了。一周来的周K线确认跌破了60周线。俺以前一直没说股市进入了熊市是有道理的,因为除了受中石油影响较大的上证综指跌破年线外,沪深300和深证成指在周一之前都没有跌破60周线,是在本周正式告破,也意味着大熊已经到来。什么叫熊市?熊市意味着任何一次上涨都是反弹,绝不会创新高,也就是说在一两年中根本不用指望会到达6124点了;熊市意味着任何一次的反弹出货都是正确的(当然套到绝气前的反转又另当别论了);熊市意味着救市政策很难起作用,上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被很多朋友引为经典,那就是“中国只有政策顶,没有政策底”,要打压是轻而易举的,但政策护盘历史上都是失败的,比如说国九条,三大政策等。很多股民在熊市中相信政府,加仓抢反弹,最后死在了半腰上,后来的惨烈状是非常悲哀的,指数没有跌多少,个股跌得吓人,跌80%的股票很多,最后很多垃圾股跌到了1元以下,相信股市永远是古老的,历史会一再重演,这就是为什么上世纪初“Livermore”写的《股票做手回忆录》会一再被引为经典的缘故,第一章的名字就是“华尔街没有新事物”,建议做股票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有朋友对以上说法有疑问,说暴跌可能又是一次大机构的阴谋,是大机构故意打压所为,这种阴谋论经思考不符合逻辑。俺们讲中国的大机构就是基金,中国的基金和美国等成熟股市的基金不同,美国大多数是对冲基金,中国的公募基金只是其中的一种,叫做多头基金,就是说只适合做多,有最低仓位的要求。这就是说在进入大熊市后,这种多头基金是必输无疑的,日本在泡沫破裂后的多头基金损失了90%的资产规模,美国在2001年网络泡沫破裂后两三年有些多头基金损失了80%,这种从娘胎中带来的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缺陷,注定了在熊市中是必败的。如果大家对中国公募基金的表现作一番考证会发现,他们是很少能超越指数的。就是说指数下跌他们一样会下跌,可能会跌得少一点,但上涨时同样涨得少一点。多头基金只适合牛市。这样讲来,没有大基金会从短期利益上出发把大盘从牛市砸到熊市,除非脑筋出错,因为他们从熊市中不可能得到好处。因此,微子认为本次的下跌,不应该认为是大机构故意砸盘,以前俺认为是大基金要逼迫管理层出台组合利好的想法至少还缺乏逻辑性,因为进入熊市一定会产生囚徒困境,这不是利好政策可以解决的。在熊市中会丧失流动性,成交没有量,是件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以前大家认为只要掌握出货的分寸就能规避风险,但是突然发现市场失去了流动性,下面没有了接盘,你要出货只能大幅压低了才能出货,而且量还是放不出来,第二天又只能跌停板出货。美国的次债也是这种情况,原来评估的AAA级别的次债,国际一流投行都觉得风险小,但突然发现转势时他们抛不了,这种流动性是突然丧失的,没有接盘只能通过暴跌套现,所以次债的有关产品跌了80%多。大基金的止损和赎回是不由基金说得算的,一赎回只能抛售股票,但是他们发现也只能在银行股、地产股、石化股、通讯股等还存在流动性的大盘蓝筹股上进行抛售,因此不管这些股票市盈率已经到达了安全区域,只能被迫抛售,这就是为何在这些股上出现连续暴跌的情况。行情下跌是不可能不赎回的,在四季度的基金报表中俺已经做过净赎回的统计,在下跌途中出现了净赎回是很正常的。如果说股民还有很多是懂股票的,基民可以说很多是不懂投资的,现在基金出现了亏损,去年下半年发行的基金全部亏损,530事件时发行的基金也有部分开始亏损,再傻的人也开始懂得买基金不是如当初所讲的那么好,是有很大风险的,既然不懂就只能通过赎回逃避痛苦。他们不会像很多懂股票的人那样等反弹时再申购基金。俺们从公开信息上获知,基金新开户数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尽管现在有这么多基金可以申购。俺们不知道究竟赎回数有多大,但从行情上可以判断出来,基金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当然基金是不会承认的,因为那会推波助澜。

 现在在不明确情况时讲投资价值那肯定是书呆子了。一遇利空就会出现连续跌停板,三天可以跌20%,比如上海机场,深发展等股票均是如此,你让大资金怎么敢在系统性风险下买股票?根据经验一旦所谓政策底被跌破就会出现无量连续下跌的情况,这是因为在政策底时会有很多人去抢反弹所以下跌会遇到抵抗,等更多的人明白已经无望的时候,突然很少有人敢买股票了。可惜很多新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在危险来临前,在如履薄冰时还以为在溜冰场。这也是俺根据经验,在周一下定决心坚决清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前一段时间就是这样,小反弹了几次,大机构很清楚以后即将发生的缺乏流动性的情况,所以尽量在大伙儿抢反弹时坚决出货。这些大机构是很明智的,是迫不得已保护自己采取的措施。

除了基金,俺们不排除国际热钱在坚决离场。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国际热钱中存在着一种对冲基金,他们是冲着长期趋势来的,也是一种多头基金,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杠杆放大着做股票,比如在国外低息融资后进入国内买蓝筹股,只要是牛市,蓝筹股一般是赢钱的,很难套住,部分基金可能在国外的期货市场对中国股票进行了卖空对冲,这样就降低了融资风险,这种对冲基金在单边上涨牛市中赚钱非常多,是用杠杆放大了赚钱。但是一旦牛市确认转熊后,这种对冲基金会义无反顾地离开。就像做期货一样,赢家没有人会逆势操作,用了杠杆逆势会死得很快。现在是不是有这样的基金在离开,俺觉得肯定存在。

     长线趋势投资者也开始离开了,没有转势前,他们是不会再进来了。这些投资者很厉害,资金量很大,他们不做小波段,他们既不是策略投资者,也不是主题投资者,一旦确认走熊就走人,他们的成本很低,在1200多点。他们是赚了大钱的人。

      既然管理层打压了股市,就应该在没有走熊之前有效地进行救市,这次是估计不足,认为没有必要减税,只要一发基金就会像530后那样上涨。可惜低估了市场的力量,低估了基民的智慧。很多基金由于没有信托责任,人家不相信了,不买了,并不断在赎回了。管理层是有责任的,没有在再融资上出台规范性条例,对高印花税这么明显的不合理政策不加以纠正。现在一切都已经晚了,这是通过资金博弈的结果,不可能一两条利好政策就可以挽回的,俺们作为炒股者,一定要自己保护自己,千万不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政府身上,现在不行,将来也不行。

        本周五,美国道琼斯又暴跌了,有一只大名鼎鼎的金融股叫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ANS COS)崩盘了47.37%,非常恐怖,其它银行股也暴跌了,花旗银行跌了6.12%创了新低,摩根大通跌了4.12%。美国投放2000亿美金的救市政策也没起作用。这些情况,你千万不要轻视。证监会范福春副主席说美国的次债风波对国内股市没有实质性影响,是心理上的影响,作为管理者就目前情况也只能这样说,这是领导语言,但作为有思想的炒股者你千万不可以这样想,因为现在的市场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封闭的市场。其中很多人连操盘都不在本土,在美国或加拿大的家中在炒中国股票。所以现在美国股市一跌,大陆股市就同步低开,连动越来越明显。欧美人控制的投机资金在中国股市是不争的事实。人家家里着火了,哪有心思在外逍遥?再说了,H股和A股的比价效应是确实存在的,你看看香港恒生指数的走势,就像出了车祸的牙齿,坑坑洼洼,许多缺口,就没个连续的,随美国股市一会儿高开一会儿低开。香港三分之二的基金受欧美人控制,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走势。所以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国内股市的影响不仅仅是心理上的。美国股市是个不确定因素,大基金最怕的恰恰是不确定性。所以根据俺的判断近期不存在爆发性的行情,能止跌就不错了。

        近期可能不作为比较理智。熊市的操作是预见性少一点,事实判定多一点。这就是说不要轻易预期反弹,凭想像少一点,应该多看大资金的进出,因为行情是建立在机构的资金上的,有这种事实依据俺们再说。熊市中股民和机构总是迟疑的,不要担心踏空,那是牛市思维。熊市忌讳追高,只能低吸。有反弹就走人。熊市的持股时间应该大大小于持币时间,如果你发现做反了,应该逢高减仓才对。

        反弹会有迹象出现,比如说政策性利好措施出台,大资金进入,你就顺势加入即可。总之,应该多看少动。

       

 

“顶”一下,我开心;“呸”一声,不介意。谢谢大家。

 

声明:本博文章允许署名转载。阅者不要对号入座。博文观点纯属个人意见。本基金不作股票推荐,有跟风买入者风险自负。

                           微子基金microcle fund200803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喋血股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