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林徽因早年设计的建筑作品
-----沙滩老北大地质馆
位于沙滩北街15号原北大校园内。
1930年12月,蒋梦麟出任北大校长后,北大将汉花园(沙滩红楼老校区)以北的嵩公府全部买下。胡适等又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北大利用其中部分款项陆续在嵩公府新建了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宿舍等设施,改善了办学条件。其中,地质馆、灰楼宿舍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也是我国最早引进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优秀作品之一,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的特点是:平面、立面均为不对称式,外形随功能要求而变化,总体造型简洁明快。
沙滩北街15号院也称嵩公府祠堂。这里原是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傅恒的家庙,院内有傅恒征伐金川的功绩碑(《乾隆敕建碑》,1986年此碑移至北京石刻博物馆)。据记载,地质馆“自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五月间起工,至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竣工,计土木工程费用并暖气卫生工程,电汽工程,及工程师设计费共六万余元。合其他设备计五千五百余元合共六万六千余元。经费由本校与中基会合作特款及本校经常费拨付,并由本校地质系李四光、丁文江二教授捐薪资助。”地质馆的“建筑式样为L形,占地七百九十一平方公尺。南部为三层,北部除地窖外为二层。除楼板屋顶及四周大料用铁筋洋灰外,其余均用砖砌,由梁思成工程师设计,北平卫华、海京两厂承包建筑。”地质馆的“地窖层用为磨片室、储藏室、锅炉室等;第一层用为教室、古物陈列室、地史陈列室、暗室、阅览室、学生研究室、教员室、职员工作室等;第二层为教室、大讲堂、化验室、显微照相室、矿床实习室、矿物岩石陈列室、教员室等;第三层为教室、地质陈列室、教员室等。”1935年8月,北大地质系由二院(马神庙街京师大学堂旧址)北楼移入地质馆,成为北大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独立教学实验楼的理科系。
地质馆的设计既不刻意追求雄伟的建筑外观,也没有给予特殊的装饰。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做了不对称处理,避免了现代建筑带给人们的僵化感。同时,大玻璃窗洞、主入口、宽大内凹的门洞、入口立面上方的女儿墙旗杆、第三层的窗户之间用砖块砌出的凹凸装饰横线等,带给人们一种清新的感觉。
现地质馆建筑保存较好,只是1976年地震后在外墙增加了抗震框架,室内也进行了局部改造装修。1952年院系调整后,地质馆连同老北大工学院校舍都成为北京地质勘探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校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使用。1990年2月13日,老北大地质馆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沙滩北街15号院院门
老地质馆楼门正立面.三楼上方的女儿墙设有铁制旗杆.当年北大校旗就插在上面.
----老楼基本保存完好,灰砖外墙原汁原味!
-----楼道门左侧的文保石碑
--------大楼的东侧面.
-------东侧面仰视
------东北侧面外墙
-------大楼西侧正立面
-----大楼楼道门,也是地质馆正门.
-----楼道门左侧门柱,为历史原貌.
-----右侧门柱
----一楼门厅内景
----一楼门厅内景,拱形门洞为历史原形
-----拱形门洞内两侧原为地质陈列室.
----西洋式的楼梯扶手和楼梯转道小窗,当年均为林徽因手绘设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