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宝刀不老,一首《七律:神七赞》和《18首原创旧体诗》引起来一股古诗词热,尔来我往,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多人就开始模仿,更开始评论。旁人的一股股平仄论调更让赵老师从业余走向了专业,又从专业也走向来业余。即使在赵老师一阵“虚心感谢批评之后”,那些人蚂蚁上树、不懂见好就收继续以七律的平仄大言小论,的确让人有些烦了,累了。
诗嘛,就是感性之作,事先确定好格式,那还叫什么写诗!还没有写就被格式所限,灵感和心情就损失了一半。七律诗风造就了古代某一时期的诗歌辉煌,但拿到现在只能阻碍诗歌的发展。其实真不要小看赵老师的文学功底。很久就关注赵老师的博客,虽然文章不多,但都是雅兴之作,一看就是一个在享受文学,或者愉悦文学的心情和心态。赵老师有文学基础,更有古诗节奏和韵律,加之多年的主持人、播音员,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比及。
终于在昨天,赵老师对一家媒体正式回应了他对那些对他的诗歌“挑刺”的态度,说出了自己的不满和委屈。
他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的时候就说:他在中学时遇到了很多国学功底非常好的老师,对他帮助很大,他15岁已经写得非常好了,那些出来挑刺的人,根本不懂诗,杜甫的诗也有平仄问题,写一首合平仄要求的诗太容易了,但那样做太刻板,不能以文伤意,学诗,是学习一种文化、气质、人文关怀以及情感的优雅的抒发。
“出来挑刺的人,根本不懂诗”,这应该是赵老师心里话,因为他知道自己为何写诗,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是对一堆所谓诗人以平仄来说事的最好回击。15岁就已经写得很好,几十年过去了,那水平应该是炉火纯青。或许赵老师很懂平仄,只是在写的时候随感而发而没有刻意去雕饰罢了。但就是有那些人,喜欢跟风,不懂学习不懂欣赏不说,一上来就是指指点点的,没大没小。不过,也许赵老师是位名人,谁都想没事写点事出来,这样就可以站在名人肩上了,批评一位名人比批评一位普通人或者讲解一种学问效果来得更快。
因此,赵老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满地说:文化人之间的点评应该用这样的语气:“老赵,我认为你这《七律》的第几个字犯毛病了,中间的对仗也有一些问题,你看是不是修改一下就会更好了。”而不应有人格上的讽刺,尤其是许多小青年,我今年快70岁的人了,你对一个老人,能用那种态度吗?
此外,他说用50年时间收藏了1500本书,其中很多是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年轻的时候很多钱都用来买了书看了戏剧。据说东单的古典文学门市部和古典期刊门市部,他是那里的常客。由此可见赵老师在古典文学方面的积累很厚了。
其实,赵老师没有必要这么生气,网络文字,向来不能太认真。
挑刺的人不懂诗,说得太好了。还是那句话,艺术生于自由,死于约束,诗歌生于感性,而死于理性。挑刺的人,就像洁癖一样,像似追求完美,其实就是不完美,把所有的刺挑没了,其实也就没有心情吃肉了。
给互联网大腕每人写首诗(一)
给互联网大腕每人写首诗(二)
给互联网大腕每人写首诗(三)
加载中,请稍候......